“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

2020-09-27 23:00王立江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王立江

摘要:在新课程教改实践中,科学探究活动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重大改变,但是生物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质量不高,因此,“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逐渐显得很重要,本课题的研究将使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渐加强,有利于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不至于过早掉队。该活动也将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发积累一定的资源素材。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214-02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现实背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启动,我们学校使用人教版教材两年,2005年开始使用江苏版教材,通过这十二年的实际教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注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更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必然要求学生具备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1.2 學科背景: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也显得很重要,因此,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生物学科本身的内在要求。

2.研究的对象

课题实施对象:2017年8月入学的七年级十二个班的学生。

本次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成立课题组,通过课题组各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

3.实践过程

3.1 根据基础性原则,先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各种能力,打好基础。

江苏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章中就安排了“走进生物实验室”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内容安排一课时完成。之后整册书再没有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内容安排,到七年级下册,才出现显微镜使用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仅凭一课时建立起来的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技能恐难达到目的。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应该增加“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技能训练,为此我们给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安排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重点培养显微镜如何正确使用的技能,关于“细胞”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是怎样组成的情感体验,这个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各班先培养生物小骨干,以后再遇到关于显微镜的使用时,这部分小骨干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快速完成今后的学习任务先打好基础。通过实际的运行效果看,生物小骨干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3.2 根据发展性原则,开展一些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课题组老师认为科技活动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难学生会丧失兴趣,太简单学生的兴趣不能得以维持,应该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来设计活动。观察活动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小肠绒毛”的观察中,教材采用的器具是将小肠绒毛放在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效果不太好。一次偶然的机会,实验室老师发现不用放大镜也能观察,将一段剪开的小肠放在盛满水的250ml的烧杯中,用镊子夹住迎着光观察,小肠绒毛悬浮在水中很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对学生理解小肠绒毛的作用很有帮助。观察的目的是要建立情感体验,为解决问题、架构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3.3 根据创造性原则,开展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科技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良好发展。

源自课本问题的一个启示,在学生学习完“桃的果实特点”后,课本中出现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比较花生、蚕豆的花、果实与桃的花、果实有什么不同?花生、蚕豆的果实学生十分熟悉,比较很容易进行,而对花的比较则不能进行,因为地处大西北的学生根本没见过花生的花,课程资源的缺陷,学生认识体验的缺陷,暴露无遗。怎么办?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在生物实验室,让学生种植花生和蚕豆获得对花的亲身体验。通过比较,有的学生又提出问题“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这是怎么回事?直接告诉答案,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才是新课程倡导的,回归自然,源于生活,增加学生的经验背景,然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最终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3.4 根据实效性原则,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科技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的课程安排更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要求,例如遗传知识,学生感兴趣,但学好不容易,而调查活动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一项常规活动,其实效性比较强,课前先安排学生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从四个方面耳垂(有耳垂、无耳垂)、眼睑(双眼皮、单眼皮)、舌能否卷曲(舌能卷曲、舌不能卷曲)、拇指背曲(拇指背曲、直拇指)做好调查,课堂上教师根据调查表提出问题:(1)归纳调查表中四个项目是对人体什么特征的调查?引出性状概念(2)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是遗传现象?”(3)围绕调查表再提出问题:“父母的性状如何传给子女的?”,什么是相对性状,性状是怎样被控制的?基于调查活动,本节的知识点水到渠成的得以展开。等遗传知识学完之后,学生再利用基因分析的方法,对调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知道孩子怎样获得父母的基因的,基因又是怎样控制性状的。这种学以致用的活动学生很感兴趣,但参与的态度一定要认真,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

3.5 根据趣味性原则,开展“做中学”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虎克发明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哈维发现毛细血管的经典实验都充分说明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在学习完叶的气孔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制作观察不同材料如蚕豆叶、菠菜叶、油菜叶的气孔,通过实践来获取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在学习完人体的腔和各腔中的器官后,让学生进行拆装人体器官模型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得到培养,对人体器官的位置、形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做中学”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准备上和学生的课前参与上,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前每班抽取八名学生分两个小组准备,课堂上学生分享他们的准备过程,并说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学情境创设自然,才能引导学生来探索知识。只要留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多安排“做中学”的科技活动,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6 科技活动要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一些必要的科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根据对新课程内容标准的解读,由于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选择了10个一级主题。其中“科学探究”是贯穿于各主题内容之中的第一主题,就新教材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看,一种是反映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活动。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些侧重点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4.结论

通过我校生物科技活动情况看,我们深深地感到:生物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生物科技活动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生物科技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生物学知识可以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生物科技活动与生物学教学紧密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最终得以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更有意义的活动。

猜你喜欢
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管理中科技评估作用的研究与认识
我国科技活动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因素及对策建议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现状研究
黔东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科学与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