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关键词〕惩戒;教育艺术;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79-02
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接受惩罚后的作品,更没想到这个别出心裁的惩罚后成就了一名对人类生命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为了满足好奇心,看一看动物的内脏,就偷偷地把校长的爱犬杀了。小麦克劳德满足了好奇心,却闯下了大祸。爱犬被杀,校长肯定既伤心又恼火,惩罚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我们知道,这位校长的惩戒措施真有智慧,竟然由此培养出一位大科学家。事实上,小麦克劳德成长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对这位校长来说也应该是始料未及的。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惩戒中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有爱。
思维发散一下,小麦克劳德杀死校长家的爱犬,诱因可能有多个,除了因为好奇心想看看动物内脏之外,还可能是因为小麦克劳德贪恋狗肉的美味,只是为了犒劳一下肚子里的馋虫;或者可能因为小麦克劳德被校长批评惩戒后怀恨在心,伤害校长家的爱犬解恨,等。针对小麦克劳德对动物内脏的好奇心和兴趣,校长要求绘制两幅狗的解剖图,既投其所好,又实施了惩戒,并产生了良好的惩戒效果。但是,如果小麦克劳德是为了贪图美味或者纯粹为了泄愤杀狗,校长再采取绘制两幅狗的解剖图作为惩戒,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了。可见,惩戒需要有针对性,需要有的放矢。同一结果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一味地东施效颦,采用司马光砸缸的思维定式,只会让教师实施不恰当的惩戒,让惩戒产生伤害。这位校长的惩戒措施之所以是高明的,结果是积极的、正面的,是因为他敏锐地抓住了學生犯错误的动因在于好奇心,他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杀狗的行为是错误的,但动机和出发点还是情有可原的。相比之下,如果校长贸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如中国式的找家长,索要赔偿,校方给予公开处分,以儆效尤等。如此,校长激愤的情绪虽然有所平复,出了一口恶气,但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火苗却被浇灭了。可能学校里会多一个乖孩子,但世界上少了一个天才。
这位校长对小麦克劳德惩戒的高明之处在于,惩戒措施中充满着爱和期待。既然学生杀狗的缘由是为了看一看狗的内脏,这是小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和兴趣所在,要求小麦克劳德绘制两幅狗的解剖图并不是过分要求,可能还是小麦克劳德乐意为之的,正中其下怀。小麦克劳德非常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小麦克劳德认错态度较好,解剖图绘制得非常仔细,惩罚也就到此结束了。但这次惩罚在小麦克劳德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校长的惩罚竟然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校长投其所好的惩罚,无异于给小麦克劳德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精神又加了一把火。他对麦克劳德的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即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意的“惩罚”让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中的一员。这次投其所好的“惩罚”,成为小麦克劳德走上科学道路并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顶尖科学家的起点。
当然,并不是对学生所有的错误都可以生搬硬套这种惩戒方式。如学生为了贪图狗肉的美味,杀狗是为了吃肉,校长忍住悲痛心情,让这位吃肉的“杀狗英雄”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这个惩罚措施显然是大煞风景的。我要吃肉,你却逼迫我画图,对“美食者”来说,这是一件倒胃口的事情。毕竟学生志不在此,强扭的瓜不甜。这个惩戒措施显然是不高明的,因为没有投其所好,所以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个学生杀狗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写几个烹饪的菜谱和烹饪流程,说不定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创作中成为美食家,或者成为烹饪大师。至于那类因遭受校长批评为报复泄愤而杀害校长家爱犬的行为,更不适合这类赏识式的惩戒方式,这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这类学生更多需要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沟通和换位思考达到师生谅解,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投其所好的惩罚,首先应该把惩罚定位为罪及自身。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仅为了警示自身,同时还是为了警告他人,以儆效尤。这种带有示众目的的惩罚只会加重对学生的伤害,或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或让学生逆反,“破罐子”破摔,惩戒的结果远离了惩戒的目标。北师大教授、博导安文铸指出:“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天才。” 惩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则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要注意“杀鸡儆猴”的示众心理。无论学生基于什么原因犯什么错误,训斥、体罚、找家长或者处分都不是最佳选项。基于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惩戒不宜公开,更不要示众。不要因一时的惩戒效果放弃学生的一生发展。惩戒需要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惩戒的结果不应该是冲突,而应该是释然和谅解。如果惩戒导致学生处于孤独的愤怒之中,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这样的惩戒只会导致更大的危害。如果当时那位校长从个人的恩怨出发,给学生处分,甚至将其驱逐出校,很可能就断送了麦克劳德的前程。显然,一旦身上被打上“坏孩子”的烙印,被惩戒者有可能一生都会生活在这件事情的阴影里,可能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投其所好的惩罚还应该把惩罚定位为警醒自身。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有“大人不计小孩过”的放纵心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需要惩戒。如果校长轻易放过小麦克劳德杀狗的“恶行”,小麦克劳德就会得到暗示:犯错误是没有成本的,不需要付出代价。再次怂恿之下,他可能会在一次次杀戮中越陷越深,越走越远。可见,放纵或示众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惩戒的目的是教育,惩戒只是手段。这位校长以奇特的教育方式,既让学生认识了错误,也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使他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巧妙地运用惩罚来教育学生,既可以使学生对错误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又可以在受惩罚中学到知识,受到锻炼。惩罚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让其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惩罚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甚至走弯路都是正常的,我们用爱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孩子犯错,重要的是及时帮他纠正。承认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赏识每一位学生。要相信,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鞭挞儿童,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高高地扬起鞭子,轻轻地落下,其中充满着爱与智慧。我们既要慎用惩戒,又要准确、恰当地行使惩戒权。这位校长的惩戒把错误变成特长,让学生在错误中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惩戒的真谛,这才是我们从这个高明的惩戒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仁心、丹心、慧心都不可缺少。面对正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对正在走弯路的学生,我们更多的不是苛责,而是把学生从弯道上拉回来,用爱与宽容去融化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教师的包容中知错、认错、改错,让错误成为其人生道路的一只脚印,成为攀登高峰的一级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21500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