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 韩健
〔摘要〕本研究以1279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年级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年级的焦虑、躯体化和恐怖心理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回归分析发现,个人成长主动性中计划性和利用资源两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中介效应检验得出,拥有生命意义和寻求生命意义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和SCL-90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两者呈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高中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提升生命意义,能有效减少心理问题。
〔关键词〕个人成长主动性;生命意义;心理健状况;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12-06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个人成长主动性(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PGI)成为该研究视角下的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学聚焦于人类积极品质和力量的研究,预设一颗主动的心,强调“有意识的积极”,超越以往只关注心理疾病和失调的模式。个人成长主动性则将“有意识”和“主动性”两个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Robitschek[1]将其定义为个体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倾向,包含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认知方面指自我效能感中的认知成分、信念、态度和与个人成长有关的价值观,行为方面指将各认知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转变心智模式,做出有意识的自我改变,实现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是积极心理健康的核心。以19~21岁大学生为样本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和心理痛苦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成长主动性还可以调节青少年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2-3]。白汉平、肖卫东[4]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个人成长主动性与一般健康量表中的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和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生命意义是积极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意义治疗理论认为,缺乏生命意义将会导致个体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5]。自弗兰克尔之后,各学者均强调生命意义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子。有学首首次从两个维度定义生命意义,认知维度为拥有意义,个体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反映了意义体验的丰盈与深刻程度;动机维度为追求意义,指个体在试图建立或增强自己生命意义时所做出的积极的、动态的努力,反映了追寻意义的强度与紧张度[6]。
前人研究已证实,拥有生命意义具备积极属性,生命意义体验高的人拥有更多幸福感和积极情绪[7]。而关于寻求意义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体现出功能失调属性,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无法成功地收获意义感,“求而不得”导致焦虑、失望、抑郁和低自尊[8]。此外,寻找生命意义感与积极情绪、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9]。对于寻求意义和拥有意义两维度之间的关系,弗兰克尔认为,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探寻去获得生命的意义,意义寻求理应是生命的一个自然的、健康的部分,应该与意义体验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寻求生命意义可以让个体获得更多生命意义。
对于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Vaksalla和Hashimah[10]研究发现,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生命意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均能预测护士的工作投入。陈世民、余祖伟和高良[11]认为,生命意义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个体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越强烈,越有强大的动力持续成长。
由以上研究可知,个人成长主动性、生命意义和心理健康之间两两相关,但至今没有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研究以发展中的高中生为研究样本,假设个人成长主动性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负相关,寻求生命意义和拥有生命意义在两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济南市某高中抽取高一、高二和高三30个班级,共发放问卷1300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8.4%。其中,男生710人,女生569人;高一447人,高二432人,高三400人;生源地城镇为114人,农村为97人,县城47人,城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1021人;独生子女536人,非独生子女743人。
(二)研究工具
1.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
采用“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第二版,PGIS-II),包括4个因子:对改变的准备(如“我知道自己的哪些方面需要改变”)、计划性(“我知道该怎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去改变自己”)、利用资源(“在我成长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我会主动找人帮忙”)和主动的行为(“我能抓住每一个能让我成长的机会”),共16个题目[12]。采用 Likert6点评分(0表示完全不赞成, 5表示完全赞成)。全量表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72。
2.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包括 2个分量表,共10个条目[13]。拥有意义分量表( MLQ-P)含5个条目,如“我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克伦巴赫α系数为 0.766;寻求意义分量表(MLQ-S)含5个条目,如“我总在尝试找寻自己生活的目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 0.771。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全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 0.797。
3.症状自评量表
简称SCL-90,共90个项目,涉及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参考标准: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刘恒和张建新建立了我国中学生SCL-90的常模参照标准[14]。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期许未来的动物,对未来的想象、憧憬、计划和追求深深根植于人性。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执行,新的录取方式以“专业优先”为导向,高中生需要有意识地建构未来生涯发展,提前思考职业取向,考虑所选学科科目、可能就读的专业及大学等。未来的规划性、计划性是高中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决定其未来核心竞争力。人为自己设定目标,做出规划,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希望周围,努力活出意义来。对高中生来说,未来发展与规划不仅关乎其成功成才、生活幸福感,更折射出当下的心理健康水平。计划性,是托付于目标的一种安身立命,让人超越孤独、焦虑、抑郁、恐慌不安,给予渴求生命意义的需要,提高个人成长主动性,降低心理痛苦的风险。
中国是集体主义国家,关注他人与群体需要,推崇人际尊重、家族荣耀,在乎社会支持。利用资源维度强调寻求外界帮助获取个人成长,如果高中生能够得到父母或朋友的支持、关心和理解,在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力量来源,可减少心理问题。
(三)生命意义感在个人成长主动性以及SCL-90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发现,寻求生命意义和拥有生命意义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且两者呈链式中介效应,即个人成长主动性可以激活高中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动机,在拥有生命意义的基础上,其心理问题会得到缓解。个人成长主动性基于内在动机,个体倾向于使用自我提升的压力应对策略,构建更多有意义的目标,更能掌控自我与环境。渴望体验到持续成长感觉的个体,更会投入于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和探索。寻求而收获生命意义后,意义感仿佛是精神健康的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协助一个人摆脱心理痛苦的煎熬。
生命意义感的提升是一场艰难之旅,需要持续努力,积极面对逆境,对以往成长型努力建立一致性叙事——这些都是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标志。以波兰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PGI与寻求和拥有生命意义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拥有更多PGI技能的个体更倾向于寻求生命意义,且拥有更多生命意义 [20]。也有研究表明,经历创伤后,个体可走向英雄般的复苏之路,寻求意义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可带来创伤后成长,对自我、人际、生命等核心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更有助于生命意义感的建立,获得智慧,降低心理风险,最终促进一个人心理功能的建设性发挥[21]。
五、展望
荣格说:“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最重大和最重要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个人成长是一种持续进步的意识, 是一个人从内在开始的领悟。本研究结果对于教育有重要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提升其对生命意义的感知,便能有效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个人成长主动性实质上是一套促进自我提高的技能集,与个人能动性特质相似,包含发展成分,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改善。主动成长训练(IGT)是为期一周的干预训练,训练的核心内容包括跳出舒服区、参与挑战性的活动、使用成长型叙事等 [22]。学习并使用PGI技能,能够提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感知,因为PGI技能是通过个人成长的方式来创造生命意义的人性化方法,而不僅仅是通过回避痛苦[1]。既然个人成长主动性是一套技能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干预训练提升高中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引导其探索生命价值。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个人成长主动性越高的个体, 自主需要也越高。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被动得到满足的,而个人成长主动性是个体在认识到周围环境的存量后,积极主动寻找增量的过程,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提升需要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基本心理需要就像滋养心理的营养品,是个体心理发育、成长、整合、完善和收获幸福感的必需品。这提示我们,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不仅是前提,更是重要的环节。
综上所述,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某种程度上为个人成长主动性和生命意义感找到了理论支撑,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找到了促进因子。但是,本研究的被试只是聚焦于一所学校,无法反映整个高中群体的普遍特征;且只采用了横断研究法,未来可开展追踪研究。此外,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Robitschek C.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30(4):183.
[2]Ayub N & Iqbal S.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2012,1(6): 101-107.
[3]Sadia Zaman,Irum Naqvi. Role of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Moderator between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J].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8(1):123-147.
[4]白汉平,肖卫东.个人成长主动性、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2-74.
[5]Frankl VE. Mans search for meaning[M].Washington: 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85.
[6] Steger M F,Frazier P,Oishi S,et al.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 Couns Psychol ,2006(1):80-93.
[7]King LA,Hicks JA,Krull JL,et al.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 J. Pers Soc Psychol,2006,90(1):179-196.
[8]Mascaroo N,Rosen DH. The role of existential meaning as a buffer against stress [J]. J. Humanist Psychol ,2006 ,46(2):168-190.
[9]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65-170.
[10]Vaksalla A,Hashimah I. How Hope,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nd Meaning in Life Predict Work Engagement among Nurses in Malasia Private Hospit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Sciences,2015,8(2): 321-378.
[11]陈世民,余祖伟,高良. 个人成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功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4):83-91.
[12]Robitscek C ,Ashton M W ,Spering C C ,Geiger N ,Byers D ,Schotts G C & Thoen M A.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II[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12,59(2):274-287.
[13]王鑫强.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764-767.
[14]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5]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 心理学报, 2004,36(2):186-194.
[16]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28(6):1424-1426.
[17]Elena S. Yakunina,Ingrid K. Weigold.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Relations With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2013,2(1): 62-71.
[18]Yang H & Chang E C. Examining the structure,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Scale-II: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tentional self-change among Chines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14(96):559-566.
[19] Hongfei Yang ,Edward C. Chang. Is the PGIS-II redundant with the Hope Scale? Evidence for the utility of the PGIS-II in predicting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adul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94) :124-129.
[20]Dominika Borowa.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s relation to life mea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a polish sample[J]. Current Psychology,2008.
[21]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周宵. 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生命意義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112-119.
[22] Thoen M A,Robitschek C. Intentional growth training: Developing an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J].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2013,5(2):149-170.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一中学,济南,25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