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模型的应用研究

2020-09-27 22:59李焱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李焱杰

[摘   要]文章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模型,该模型将传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中的课前学习过程放于课内前段时间,改变了原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外自学缺乏监督的局面。课内教师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主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内翻转;教学模型;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7-0026-03

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摆在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和实践效果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然而在高中阶段,常规的家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实施,需要寻求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一、课内翻转教学模型的设计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设计,典型的有Robert Talbert教授的模型、“四阶段模型”、“太极环式模型”等。在这些教学模型中,教学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安排的内容,课堂阶段开展活动,内化知识,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但在操作中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是否真正花时间去学习、能否达到预期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的研究者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增加了家长监督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困难。

其次,典型的线形结构和环形结构模型中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所忽视,有很大可能会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出现偏差,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模型对于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缺乏必要的说明,这就给一线教师造成困惑,失去了参考借鉴作用。

再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每周安排两节课,按照常规的翻转课堂模型,学生的自学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时间跨度大,非常容易产生遗忘。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情况,尝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再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构建出高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模型(如图1)。在此模型中,筆者将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移至课堂前段,把学生的“先学”放入课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在教师的监督陪同下进行,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而且自学、练习、讨论等都在课堂内完成,使得知识的学习更有连贯性,解决了“先学”中的遗忘问题。同时笔者在设计模型时在各环节中对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情况加以说明,明确教师要做什么,课内教学要如何进行;明确学生在课堂前段、课堂后段的活动,增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在此教学模型中,以圆形结构代表整节课来构建主体框架,突出体现课内翻转是在一节课内实现的,这不同于常规的家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能体现教学的循环性和前后知识学习的相关性,同时仍能很好地体现各个环节的顺序性,便于理解和实施。上下两部分分别为“课堂前段学习”和“课堂后段活动”,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在图中,外圆环表示教师要执行的步骤,内圆环表示学生的学习流程。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模型的教学实施

(一)课内翻转第一阶段——课堂前段学习

在课堂前段学习环节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要起到辅助作用。学生根据教师事先下发或者自行在FTP中下载的学习资源,按照学习任务单,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应的视频进行学习,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控制节奏甚至反复观看,水平层次高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观看视频,完成基础任务后开展拓展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成之后马上进行一定的针对性练习,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自己先进行思考和回顾学习,仍解决不了的,寻求小组帮助,组内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由组长提交给教师。

在课堂前段学习环节中,教师也并非什么事都不做。教师的监督、引导和参与仍将贯穿于这一环节的全过程。教师要能及时引导、督促学生在某一个弹性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具体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做到“收放自如”,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教师在监督参与中要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在解决问题或拓展提升时更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并且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无法完成自学任务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辅导、引导监督,能很好地推进课堂进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同时,教师的适时参与,也能增加师生互动,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思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化知识提供了可能。

(二)课内翻转第二阶段——课堂后段活动

在课堂前段学习中,等到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通过练习进行自我诊断,与组内成员间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停下来,组织集中教学,进入课堂后段活动环节。

在课堂后段活动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小结提升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看似无序的个性化学习转变为有序的归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完成了任务单的学习,就掌握了基本知识技能,而如何让学习内容更深、更广,就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了。如果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明显很难真正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的适时提示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是根据学情变化动态生成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预设,从学生发展角度考虑,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智慧,通过交流互动来生成具有活力的课堂。师生教学相长,使课堂具有高度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课堂产生质的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意义。

最后是展示评价环节,包括自评和他评(小组评和教师评),可以多种形式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技能类操作、作品类成果和结论式成果,应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和评价形式。教师给出的建议或看法要中肯,还应鼓励学生客观、公正、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实施前教师的准备工作

1.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准备在本模型中非常重要,是后续教学能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在课前教学准备中,教师首先要处理好教学设计,设计要详细,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置学习任务、分配课堂时间以及预设疑难问题等,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充分考虑,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进程,实现教学目标。

2.学习资源准备

学习资源准备要充足。学习资源一般包含学习任务单、微课、课件、操作素材、练习题等。

学习任务单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导学案,其使用对象是有区别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实现的。问题的来源是教学重难点和知识点。在任务单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拿到任务单后,从内心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感受,而教师在后台起到指导作用。

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培养学生基于理解的举一反三能力。对于课程中侧重理论性的内容,问题设计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学习材料中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让学生从全局入手,厘清结构。二是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难点。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侧重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必须要综合设置问题和操作任务。绝大多数时候操作任务要多于问题。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异,任务可分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并在学习任务等地方设置超链接,方便学生查看。链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更重要的是包括配套微课(微视频)和相关教育资源网站的链接。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观看的内容,安排学习的进度,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可以兼顾层次较高的学生,使得全体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事可做,避免因任务要求过高而使学生束手无策、任务要求过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微课的制作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设置的问题或任务,对每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分别拍摄视频,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明了,操作要简练准确,视频的命名要明确。每节课基础任务数量以3个左右为宜,一般不超过5个,拓展任务1~2个,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避免学生观看视频时产生厌烦情绪。针对一些层次水平高或者不喜欢观看视频的学生,教师可给出文字形式的要点提示供学生选择。

操作素材和练习题供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检测用,通过相应的练习操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练习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要合理地设计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既让习题有层次、富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学生陷入题海,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总结反思

在课后总结反思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情况、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各方面反思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学习任务的设置、教师的课堂引导点拨、课堂前后段时间的分配,总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并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针对本次课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保持、优化改进,为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服务。

三、課内翻转案例展示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操作体验,同时也是一门有着丰富理论的课程,强调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下面以《数据库系统》的教学为案例谈课内翻转教学模型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内容分析(略)

2.学情分析(略)

3.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库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字段的各种数据类型。

(2)通过对百度搜索网站背后的数据库支撑进行剖析,了解数据库相关概念。通过对“校园一卡通”数据库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记录和字段等概念,了解字段数据类型的选择。

(3)增强学生对大量数据管理所需技术的掌握意识,并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类比能力,使学生能自行通过类比前后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学习理解。

4.学习资源准备

(1)学习任务单。

Ⅰ.学习指南

①课题名称:数据库系统。

②目标:通过阅读书本内容,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通过观看视频,了解ACCESS的基本界面内容,掌握数据表中各项含义。

③学习方法建议:阅读材料,观看视频,自主探究ACCESS软件。

Ⅱ.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填写下面的空格(略)。

任务二:观看有关ACCESS的介绍视频,完成以下填空(略)。

任务三:观察分析“学生卡片信息表”(略)中的字段,猜一猜分别是哪种数据类型。

任务四:能力提升(选做,根据视频《小助手——数据表的创建》尝试设计一个以你的姓名为文件名的数据库,保存目录为桌面,并在这个数据库中新建一张“学生基本资料”数据表。字段的数据类型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Ⅲ.困惑与建议

(2)微课。本节课涉及的视频共4个,分别是“基本界面.mp4”“设计视图.mp4”“数据表视图.mp4”“小助手——数据表的创建.mp4”。每个视频的时长在2分钟内,用软件录屏的方式制作。

(3)操作素材与练习题。自学后的练习与思考题已包含在学习任务单中。

(二)课堂前段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互助

教师通过百度搜索,用自己的姓名作关键词,对网站背后的数据库支撑进行剖析,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观看视频,速度快慢、是否回看由学生自行决定,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多花点时间看,也可以向组内成员求助。

2.教师巡视辅导,引导监督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一定帮助,对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要适时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的时间一般要求在15分钟内。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三后,教师干预,进入后续阶段。教师尽可能将前段学习时间控制在25分钟内。

(三)课堂后段活动

1.组织活动,讨论探究

小组内成员针对任务三先交流讨论,由组长提交统一答案,对于存在的疑问也可以提交。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小组讨论,注意观察和收集问题,时间一般在5分钟。组织全体学生对数据的字段类型进行讨论学习,并对拓展任务进行讲解。拓展任务的讲解可根据情况由层次高的学生操作演示,也可由教师讲解。

2.展示评价,点拨提升

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点拨提升。如果是有作品的课,应对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四)课后总结反思

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反思,优化教学设计。

四、研究总结

笔者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型的课内翻转教学模型有助于发挥师生双主作用,主体是学生,主导为教师;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后续笔者将继续展开教学实践,进一步发现其价值和局限性,以期为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为教育信息化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黎加厚.翻转的课堂[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4(2):7-10.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