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堆满,何凤兰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甘肃平凉 744100)
脑卒中在临床领域也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和中风,该病症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大都是由于患者脑部血管突发性破裂或者脑血管被阻塞,影响血液正常进入大脑的通路, 从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病症。 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且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症发生几率较高,可达脑卒中总数的70%。 缺血性脑卒中病症发生多是由椎动脉闭塞、狭窄及颈内动脉闭塞、狭窄而导致的,大都在40岁以上群体中发生,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比较高[1]。 据我国相关调查内容表明,我国由于脑卒中而死亡的患者数量已经在各种疾病中占据第一位,也极易导致患者残疾。 由于脑卒中发生几率较高,死亡概率高,致残率也比较高[2],所以应合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采取对应治疗措施进行干预。 该研究随机抽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间收治的72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急诊早期开展康复措施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及质量评价展开论述分析,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72 例脑卒中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采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0:16,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80 岁和49 岁,均值为(66.63±3.96)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1∶15,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81 岁和48 岁,均值为(66.39±3.88)岁。 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辅助医生开展急诊救治工作。 实验组采用急诊早期各项康复措施进行干预,护理方式如下:
(1)入急诊科室12 h 内。在完成紧急救治后,需要主动对患者症状进行询问,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及急救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科学康复饮食计划,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对患者内心的疑虑进行解决,并开展对应脑卒中知识宣教,对脑卒中发生原因、治疗措施、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重要性、康复训练具体方式等进行介绍,以稳定患者心理情绪,强化患者对脑卒中后康复训练内容的把控,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分析临床成功治疗的案例,以更好地提升患者急诊治疗的信心。 告知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必须保证患者的休息,并陪伴患者,以降低患者的孤单情绪,提升患者机体康复效率。
(2)入急诊科室24 h 内的护理干预。 在患者急诊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必须严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取正确的姿势,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开展扣背干预。若患者能够活动,可令患者轻微舒展四肢。若是患者在急诊室内处于仰卧体位,且头部体位不宜过分弯曲或过度伸直,告知家属需要适当抬高患者的患肢,以确保患者静脉血液回流的畅通,于患者臀部及四肢受压部位垫放软枕,尽可能降低压力性痤疮病症的发生概率。 若患者处于侧卧位,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将患臂轻轻向前方伸拉,将掌心向上摆放,以确保患者的手指能够处于拉开状态,并令患者的患肢微微弯曲,将健侧腿部进行超前屈曲[3]。
(3)入急诊科室48 h 内的护理干预。 待急诊救治完成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需要在床上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活动, 可以每间隔4 h 帮助患者重复一次运动,并训练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进行床上移动锻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握拳,并教授患者抬腿方法,被动进行肩关节外展和外旋干预,可以进行屈曲活动,令肘关节及膝关节被动伸展,以更好地提升关节活动能力。 待患者能够自行活动时,令患者将肩部垂直上举,抬高,主动开展踝关节背伸及膝关节屈伸运动,在床边开展训练,以尽快恢复患者机体功能。
(4)入急诊科室72 h 内的护理干预。 在患者进入急诊室72 h 之后,需要开展康复训练,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开展步态训练及机体功能训练,并引导患者自主进食,自主上厕所,教授患者自主穿衣方法,并开展执笔和提拉重物的训练。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越好,分数为百分制。 采用NIHSS 神经功能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若是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则评分在21~42 分之间,若是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6~20 分之间,若是中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7~15 分之间,若是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则评分不足7 分。 采用Barthel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检验行χ2,表示用百分率(%),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研究, 实验组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Fugl-Meyer 运动功能、NIHSS 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能力[(±s),分]
表1 Fugl-Meyer 运动功能、NIHSS 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能力[(±s),分]
组别Fugl-Meyer NIHSS 日常生活能能力实验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67.25±3.63 45.78±3.56 25.337 0.000 10.12±3.65 19.96±4.06 10.814 0.000 65.96±9.63 46.87±8.25 9.033 0.000
分析脑卒中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脑卒中发生最常见的因素为患者脑部供血血管内壁小栓子的存在,一旦小栓子脱落,将对动脉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动脉栓塞情况,其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原因。 脑血管或者血栓性出血也属于常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其属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素。 存在冠心病的患者大都与房颤共同存在,患者的心脏膜瓣极易出现附壁血栓,一旦栓子脱落,将对脑血管产生阻塞作用,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高血脂水平、高血糖水平及高血压也属于常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将直接导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和闭塞,高血压的动脉改变、恶性肿瘤、风心病、血液疾病、药物反应、代谢类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等均极易导致动脉血管内膜肥厚和增生情况,诱发颈内动脉闭塞和狭窄,也可由于突发性血管破裂诱发脑卒中。 第二,性别、种族及年龄也会诱发脑卒中的发生。 第三,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体重过高、饮食不健康、缺少运动量、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自身基础性疾病等,也极易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病症发生初期,可见患者一侧脸部、腿部或者手臂突然无力, 患者会猝然扑倒且不省人事,也可出现一侧手臂、一侧面部或者一侧腿部麻木,诱发口眼歪斜、神志异常、半身不遂、活动困难、理解能力障碍等情况, 单眼或者双眼视力下降、 行走困难、眩晕、平衡能力丧失、严重头部疼痛等。 依据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和闭塞程度,对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类型划分,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短暂型、可逆型和完全型。 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有超过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5],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会加重社会负担。 在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大脑功能具备充足能力。 在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代偿机制为,没有受损的神经能够以学习的方式对受损神经所承担的功能进行改善,能够利用全脑系统分担受损神经的功能,这种情况建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6],通过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且该病症在3 个月时间内可达到最大程度。 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从中枢神经可塑性出发,有利于对组织器官的功能和患者自身的生活能力进行恢复。 在患者入院12 h 内, 从心理及精神上对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对患者病症情况进行评估,便于制定符合患者特征的康复护理计划[7],提升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在入院24 h 时间内,通过体征监测, 有利于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能够合理选择患者的体位,并根据患者情况,开展扣背干预,降低误吸的发生几率,还能够降低压疮的形成,以伸展四肢和患臂拉伸、手指张开、腿部屈曲等方式,开展早期康复干预,提升血液循环能力。 在入院后2 d时间内,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进行大小便、肩关节、肘关节及膝关节训练,提升患者机体康复效率,以步态训练和主动训练,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8]。 翟宝霞等[9]研究人员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对56例患者施以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22.10±2.14)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8.55±2.64)分,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该研究中, 实验组的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67.25±3.63)分、NIHSS 神经功能评分(10.12±3.65)分及日常生活能能力评分(65.96±9.6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诊早期开展各项康复措施对脑卒中病人干预,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 急诊早期开展各项康复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护理质量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