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朱先玲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青岛 266034)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发生骨折的位置为距离桡骨远端三厘米的区域内,在全身骨折情形占比约为1.3%[1]。 由于腕关节结构具备复杂性的特征,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处理,极易对患者腕关节的正常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 在临床诊治处理中,通常秉着确保关节面平整性及快速修复桡骨远端力线的基本理念来进行诊治操作[2]。 该次研究选取2018年2 月—2020 年2 月在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 例作为研究样本, 着重讨论阶梯性康复训练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 例作为研究样本,筛查条件:保守治疗患者需拆除夹板或石膏等固定,手术治疗患者只选取内固定手术方式。 将全部入选患者通过数字随机表划分为两组。参照组病例共计39 例,其中男20 例,女19 例,年龄中位数为(58.83±3.09)岁;观察组病例共计39 例,其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龄中位数为(59.88±3.83)岁。入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 认知障碍、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等状况。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该研究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确认书。
参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模式,包括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训练、运动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等内容。 观察组采取阶梯性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如下:(1)第一阶段,消肿止痛期。 康复治疗早期,针对腕关节肿胀及疼痛,采取冰敷治疗;第1 天指导患者开展肩关节、肘关节主动训练,如肩关节各方向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练习。 第2 天~第2 周,指导患者开展前臂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握拳训练。 第3 周,指导患者开展腕关节基础活动方向等长抗阻练习,包括屈腕、伸腕、腕关节尺偏、桡偏四个方向。 第一阶段进阶条件为肿胀及疼痛基本消失。 (2)第二阶段,活动范围扩大期。 第4周,松解关节粘连,采用关节松动手法,以1~2 级手法为主;并指导患者开展腕关节主动微屈伸练习,训练过程中应确保屈伸角度不高于15°[3]。 第5~8 周,松解关节粘连,采用关节松动手法,以3~4 级手法为主;指导患者开展腕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避免活动幅度、强度过大,同时予以患者桡尺偏主动训练。 尽可能避免旋转腕部。 第二阶段进阶条件为患腕屈伸ROM 达到对侧屈伸ROM 的75%。 (3)第三阶段,恢复末期。 松解关节粘连,采用关节松动手法,以3 级手法为主;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包括腕关节主动侧偏及屈伸训练、各方向抗阻训练等, 其中各方向抗阻训练阻力逐渐增加,直至增加至1MMS;指导患者开展腕关节旋转练习,同时予以患者适当的手部灵活性练习与应用性练习,如打字、做饭、洗衣、编织等。
(1)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疼痛评分需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来实现评定,疼痛评分区间为0~10 分,若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则标记为0 分,若患者存在轻微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3分,若患者表现为适度的疼痛感,则标记为4~6 分,若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感,则标记为7~9 分,若患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0 分。 疼痛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 肿胀程度包含4 个级别,对应的评分分别为0、1、2、3。 0 分:患者无肿胀症状;1 分:患者皮肤部位的颜色无明显的变化迹象,但手背可见轻微的肿胀症状,皮纹变浅;2 分:患者皮肤部位的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 手背可见明显的肿胀症状, 皮纹消退;3 分: 患者皮肤部位的颜色呈现明显的苍白或发绀,手背可见明显的肿胀症状,皮肤部位存在水泡。
(2)对两组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腕关节恢复效果评价指标:关节活动范围(ROM),相关活动力量(MMT),腕关节功能评分(Coney),手功能评分(Carroll)。
(3)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汉化SF-36 量表包括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心理健康(MH)共计8 个维度[4]。 各项目的分值区间均为0~100, 生活质量的良好度与分值呈正相关。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参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依次为(4.45±1.29)分、(2.06±0.56)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依次为(4.40±1.32)分、(2.09±0.55)分;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肿胀评分依次为(1.59±0.78)分、(1.19±0.42)分,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依次为(1.00±0.51)分、(0.70±0.41)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3、0.309,P=0.092、0.11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6、8.405,P=0.001、0.003)。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相关活动力量、腕关节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分等腕关节恢复效果评价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相关活动力量、腕关节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分等腕关节恢复效果评价指标均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依次为(86.73±6.83)分、(88.42±6.42)分、(86.34±6.73)分、(89.83±6.52)分、(88.47±5.23)分、(89.02±5.47)分、(88.02±5.81)分、(87.37±5.79)分。 参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依次为(76.33±6.24)分、(72.24±6.23)分、(78.23±6.34) 分、(74.92±6.45) 分、(77.36±5.73) 分、(73.30±5.49)分、(74.10±6.00)分、(76.46±6.23)分。 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表现为明显的提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腕关节的恢复效果对比(±s)
组别关节活动范围治疗前 治疗后相关活动力量治疗前 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手功能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39)观察组(n=39)t 值P 值22.32±2.54 22.75±2.93 0.284 0.096 103.12±3.92 118.29±3.03 8.382 0.002 72.92±12.94 73.27±12.37 0.742 0.102 90.33±11.84 95.32±11.03 9.475 0.002 55.34±4.20 56.01±4.44 0.874 0.134 80.10±5.02 92.03±4.94 7.898 0.002 44.73±12.38 45.83±12.47 0.744 0.078 60.45±13.44 66.56±12.49 8.993 0.0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类型,其发生率仅低于脊柱及髋部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类型中占比约为16.67%,患者通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坍塌症状[5-6]。 老年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产生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 骨质密度逐渐减弱,骨质疏松情形多有发生, 同时伴随多种老年类型病症,因此老年群体患有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远高于年轻群体。 相关研究表明[7],应用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予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指间关节训练、肘肩关节训练、掌指关节训练等,有利于加快患者的静脉回流与淋巴回流,从而改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减缓患者关节的疼痛感与肿胀感。 阶梯性康复训练是一项具备连续性、整体性特征的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强调患者至上的护理服务理念,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进程,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纠正患者的不良就医行为及负性情绪[8-9]。 阶梯性康复训练共计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消肿止痛期, 此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为肩关节、肘关节主动训练,同时适当开展腕关节基础活动方向等长抗阻练习; 第二阶段为活动范围扩大期,此阶段应逐渐开展腕关节主动屈伸练习,以加快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进程,但训练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避免旋转腕部;第三阶段为恢复末期,此阶段应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与强度。 该次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相关活动力量、腕关节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分等腕关节恢复效果评价指标均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 提示阶梯性康复训练有利于加快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进程。 阶梯性康复训练对患者腕部营养供给及血供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骨折部位的修复进程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可逐渐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利于预防关节退变。
综上所述,阶梯性康复训练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较为理想,有利于缓解患者的早期疼痛感与肿胀感,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进程的加快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