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国
(莘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4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其多是由于劳损、创伤、肥胖、关节先天性异常等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 该病的临床表现多为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疼痛等,若不接受及时的治疗则会引起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疼痛的影响[1]。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围术期措施的处理,从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2]。鉴于此, 该探究将选择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该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6 例,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上报该院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择该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2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41 例,男18 例,女23 例;年龄60~70 岁,平均年龄(66.42±2.37)岁;病程6 个月~6 年;平均病程(2.17±1.24)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5~25 kg/m2,平均BMI 指数(21.17±2.53)kg/m2;膝关节内翻畸形7°~16°,平均内翻畸形(11.47±2.36)°;合并疾病:内侧半月板损伤4 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2 例,股骨内侧髁骨赘22 例。 观察组患者41 例,男17 例,女24 例;年龄60~72 岁,平均年龄(66.13±2.09) 岁; 病程6 个月~6 年; 平均病程(2.24±1.13)年;BMI 指数17~25.5 kg/m2,平均BMI 指数(21.23±2.47)kg/m2;膝关节内翻畸形8°~16°,平均内翻畸形(11.52±2.28)°;合并疾病: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 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4 例,股骨内侧髁骨赘20 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BMI 指数、膝关节内翻畸形角度及合并疾病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均符合《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3]如下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①关节压痛:早期表现为中度间断性疼痛,于活动后加重;晚期表现为持续疼痛,且关节肿胀时疼痛加剧;②关节活动受限:清晨起床后关节僵硬,少许活动后可缓解;中期表现为关节绞锁;晚期表现为严重活动受限,直至发展成残疾;③关节畸形:膝关节产生骨赘导致关节肿胀;④肌肉萎缩: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可造成关节四周肌肉萎缩。 (2)影像学表现:①X 线检查:病变关节呈非对称性间隙变窄,软骨下侧骨硬化或发生囊性病变;②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病变关节软骨厚度降低、缺损且伴有骨髓水肿。
(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为单膝发病; ③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外伤史;④精神状态良好且沟通无障碍;⑤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此次探究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患有遗传性疾病或软骨机制改变的患者;②伴有精神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膝关节骨质严重破坏患者;④合并全身性感染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⑤合并全身性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患者;⑥对该次研究具有干扰性疾病患者;⑦中途退出该研究或未完成相关随访数据统计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具体如下: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于膝关节正中部位取切口,从髌旁内侧入路,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 髌骨仅进行修正不采取置换,在安装假肢时,提前准备好止血带并调整压力为患者收缩压加100 mmHg; 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性骨水泥将人工膝关节假体固定完成。 固定后,常规清洗切口并止血,放置引流管,进行切口的缝合。
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模式管理,主要包括疾病健康教育、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对无法耐受疼痛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观察组患者则在手术基础上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具体如下:(1)术前干预管理。 大部分患者在术前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最大程度保证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可以引导患者提前进行康复预练习, 如呼吸功能、 踝泵运动以及上肢力量训练等。(2)围术期干预。 在患者入院后可以进行术后疼痛知识的宣教,主要包括对疼痛的认知,评估方法及止痛方法等。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或采用超前疼痛药物的干预等方式。 (3)体温管理。 术中患者多会出现低体温的症状,而长时间处于低体温状态会致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提高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在围术期需要采用保温垫等维持患者的机体温度,可以将输液进行预加热。 (4)康复锻炼。 在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收缩性练习。 在术后1 d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鼓励患者下床,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站立或助行器行走。
(1)记录并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以及住院时间。 (2)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该量表共100 分,包括疼痛、运动功能、运动功能、股四头肌肌力、关节屈曲畸形以及关节稳定性, 其中得分>85 分为优;70分≤得分≤84 分为良;60 分≤得分≤69 分为中;得分<60 分为差。 (3)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肺部感染。 总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率+泌尿系感染率+便秘率+肺部感染率。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以百分率(%)的形式呈现,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52.83±56.12)mL,手术时间为(64.08±10.16)min,住院时间为(11.58±3.62)d;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 (204.83±56.12)mL, 手术时间为(65.02±10.23)min,住院时间为(8.08±3.41)d。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P=0.670);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6、4.615,P=0.000)。
观察组术后1、3、6 个月及12 个月的HSS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HSS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HS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56.83±3.96 62.38±4.24 6.273 0.000 79.21±6.13 88.08±5.96 6.803 0.000 81.42±4.76 92.54±4.13 11.571 0.000 82.25±3.83 93.03±4.42 12.087 0.000
对照组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6 例(13.95%),泌尿系感染2 例(4.65%),便秘11 例(25.58%),肺部感染4 例(9.30%),总并发症有23 例(53.49%);观察组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2.33),便秘3 例(6.98%),泌尿系感染1 例(2.33%),肺部感染0 例(0.00),总并发症有5 例(11.63%)。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58,P=0.000)。
膝骨关节炎作为常见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病因为滑膜与关节囊发生病变而增厚,患者会感觉膝部不适,还会出现关节肿胀现象,活动时会发出响声,若未合理治疗会导致膝关节畸形,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
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式,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降低术后的疼痛,但全膝关节置换术会对患者的软组织以及骨组织进行切割,导致术中出血量较多[5]。 而术前患者负性情绪、术中出血、术后疼痛等因素均会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作为一种新颖、科学的护理治疗理念,其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证据优化围术期各个环节的措施。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核心是通过降低围术期各种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从而达到缩短患者康复以及住院时间的目的[6-7]。 与传统理念对比,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将其护理重心放在围术期的管理上,如术前疼痛宣教、术中保暖举措、术后疼痛处理以及康复训练等等。 通过探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HSS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均能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围术期效果较佳。 但该研究因时间、物理、财力等诸多原因,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该次研究数据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开展更多相关性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围术期效果较佳,能够提高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