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吉林 通化 135000)
重症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较为常见,症状一般为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1]。患者应用常规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时,很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使得住院时间较长,疗效较差;如今,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有效降低,从而保证疗效[2]。本文旨在探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常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6~74岁,平均(65.31±6.98)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3岁,平均(65.72±6.71)岁。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常规组:给予患者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把气管插管连接到呼吸机,将潮气量调节至6~11 ml/kg,设置通气频率每分钟20次,设置100%氧浓度,呼气末正压通气4 cmH2O,气道压力37 cmH2O,通过鼻导管输送氧气。
观察组:给予患者序贯机械通气,连接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设置同时间歇性强制通气、呼气末正压、压力支持通气,密切关注患者动脉血气和通气情况,调整氧气的浓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患者体温不高于38℃时,可以确定出现了肺部感染控制窗口,患者可以进行自主呼吸时,调整模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调整吸气压力,当呼气压力小于5 cmH2O时,通过鼻插管提供氧气。
比较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及治疗后预后情况,临床指标包括常规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预后情况包括患者的死亡率和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比较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后预后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及治疗后预后情况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及治疗后预后情况[,n(%)]
表1 比较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及治疗后预后情况[,n(%)]
分组 常规通气时间(d) 总机械通气时间(d) ICU住院时间(d) 呼吸相关性肺炎n(%) 死亡n(%)常规组(n=30) 12.7±1.5 12.9±1.7 22.0±2.4 8(36.66) 4(13.33)观察组(n=30) 5.0±0.6 9.2±1.0 14.6±1.5 2(6.66) 1(3.33)t/x2 26.1054 10.2751 14.3211 4.3200 4.0431 P 0.0000 0.0000 0.0000 0.0377 0.0444
如今,重症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症主要是加重性的细菌性肺炎,该疾病的传播与全身炎症的程度有关。如果肺炎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并需要通气支持以应对急性呼吸衰竭,则可以考虑为重症肺炎[3]。重症肺炎病情发展速度快,且常伴随微循环障碍以及呼吸衰竭等,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以改善氧供,进而帮助患者实现血气指标以及内环境的改善是临床常用的关键治疗方式之一[4]。但是常规通气治疗易造成患者起到的损伤,严重情况下甚至对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与之相比,序贯机械通气方式可以避免侵入性或非侵入性使用的不足。在初期,可以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机械通气,以便于管理气道,帮助患者呼吸道通畅[5]。帮助患者达到自我呼吸的能力,持续的气道正压可减少患者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并降低气道阻力,有助于维持上呼吸道的生理功能,提高吸入气体的能力,以改善患者防御能力。此外,序贯机械通气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呼吸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具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良好效果。本次调查研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机械通气,观察组患者给予序贯机械通气,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及治疗后预后情况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以使患者的住院和通气时间变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