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富珪墓铭跋*

2020-09-27 03:47朱建路
文物春秋 2020年4期
关键词:济南

朱建路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山东省高青县述青藏古博物馆收藏“有元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富公墓铭”拓片一方(以下简称《富珪墓铭》),出土时间、地点不详。墓铭长75厘米,宽64厘米,厚13厘米。铭文楷书30行,满行29字,共699字,至大二年(1309)十一月刻石,国子助教曹质撰文(图一)。志主富珪是元代权臣阿合马的党羽之一,此墓铭记述了富珪的生平,丰富了我们对其的认识。为研究方便,先将墓铭迻录如下。

1.有元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富公墓铭。国子助教曹质撰。

2.公讳珪,字君璋,世为临淄高苑人。父全,母桑氏。公生雄伟,倜傥不羁,甫冠,挺

3.挺有古丈夫风气。其谠言正论,闻者无不服。筮仕权济南廉访府事。属壬戌

4.岁荒,民之流亡者众,公直赴

5.中书堂陈利害,坚以赈恤为请,其辞情激切,卒致许其请。执政者才其才,即

6.奏充四川漕运使。公辞:不次之擢,非韦布所堪,乞试有效,就列为未晚。遂慨

7.然以兴除为己任。会庭臣论事

8.上前,公以正理折之,左右为之改色。一日密

9.奏蜀帅藏□违

10.制,恐有非常,及宋俘费正寅不宜处要地。事觉,如公言。至元己巳,

11.王师伐宋,公建言青社散卒经练者几万人,收用必有功。

12.上趣行之,襄汉之捷实藉其用。

13.朝廷以公言有征,授奉议大夫、知祁州事,公之名益大。十三年春,

14.诏复都转运司,为十道首,拜公中顺大夫、金虎符、卫辉等路都转运使。越明

15.年,复加太中。公念人子远游,冀沾禄以荣亲,今宰木已拱,如风树之悲何?遂

图一 富珪墓铭拓片

16.东道历下,举亲之柩于田镇先茔而祔焉,继遣介奉币恳于翰林修撰汲郡

17.王恽碑其墓,庸慰下泉,少报罔极之恩也。是岁冬,升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

18.使,历再期谢去,寓于惟扬,以至元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薨。其子德明护公

19.之丧以归,权殡于济南郡治之西南原。后三十年己酉冬十有一月下旬三

20.日,始克葬。公配夫人彭氏,次张氏、刘氏。子三人,长曰德明,承务郎、福州路治

21.中;次曰德庸,历官忠武校尉、信州路上饶县尹;次曰德新,枢密院宣使。女一

22.人,适马□。男孙七人,训、谦、谊、谅、谘、谐、谟。女孙十人,马克敬、贺桂芳、张琮,其婿

23.也。葬既有日,公之季子德新命其子谅来告予曰:“予不天,早失所怙,依二兄

24.仅得树立,今二兄俱殒殁,德新茕茕,将举送终之礼,所瘗墓铭不于先生托,

25.将孰托耶?敢再拜以请。质闻中奉公忠赤刚果,素有可称,况质与德新又有

26.一日之雅,是请也,其可辞?姑叙其颠末而系以铭。铭曰:

27.生非不天,爵禄兼全。况□家有绳绳之贤嗣,

28.卒祔祖起峨峨之新阡。繄公之托于此也,虽百千其岁,

29.既固既安,知无憾于下泉也。

30.至大二年岁次己酉十一月 日。

志主富珪《元史》无传,惟《元史·阿合马传》中提及其在至元十二年(1275)曾任转运使[1]4560,除此之外无任何记载。据墓铭,富珪字君璋,临淄高苑人,墓铭仅仅述其父名及母姓,没有任何事迹,可知其并非出自阀阅之家。富珪初仕权济南廉访府事。《元史》记载:“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二十八年(1291),改按察司曰肃政廉访司。”[1]2180但据刘晓先生研究,在提刑按察司设立之前的大蒙古国时期及元初期,曾设立由金代按察使转变而来的廉访使[2]。富珪任济南廉访府事在壬戌年(1262)之前,这里的廉访府应属于由金代按察使转变来的监察机构。刘晓先生文中列举的这一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廉访使仅六人,《富珪墓铭》又提供了一条廉访使的珍贵资料。富珪所任廉访府事大概是廉访府的吏员,属于以吏入仕。

中统三年(1262)是富珪仕宦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墓铭第3—6行记载:“属壬戌岁荒,民之流亡者众,公直赴中书堂陈利害,坚以赈恤为请,其辞情激切,卒致许其请。执政者才其才,即奏充四川漕运使。”《元史·世祖纪二》记载,中统三年(1262)闰九月“己丑,济南民饥,免其赋税”[1]87。是年二月,山东世侯李璮叛乱,随即率军进驻济南,忽必烈命诸王合必赤总督诸军征讨,围困济南,七月济南城中粮尽,李璮投大明湖不死,被俘获处死。其时两军对垒济南,济南所受破坏当不小,这也是百姓流亡饥馑的原因。富珪到中书省陈利害,中间肯定也涉及战后济南的安抚问题,而此举得到执政者的赞许,被奏充四川漕运使。李璮反叛之后,主管财赋的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因与李璮通谋反叛,被忽必烈诛杀,阿合马“始命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以财赋之任委之”[1]4558。四川漕运使属于财赋官员,因此奏充富珪为四川漕运使的“执政者”应为阿合马。

富珪虽以“不次之擢”而推辞了四川漕运使之职,但墓铭第7—8行记载他“庭臣论事上前,公以正理折之,左右为之改色”,可以在忽必烈面前议政,说明富珪此时已经进入中书省任官。

墓铭记载的富珪在中书省的政绩主要有两件,一是奏蜀帅违制及费正寅不宜处要地,一是建言收青社散卒为兵。此处的蜀帅极有可能为严忠范。严忠范为山东世侯严实之子,中统二年(1261)接替其兄严忠济出任东平路官民总管兼行军万户。李璮之乱后罢世侯,严忠范被罢,至元二年(1265)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此后先后任佥陕西行省事、佥四川行省事。《元史·世祖纪五》记载,至元九年(1272)十二月“辛亥,宋将昝万寿来攻成都,佥省严忠范出战,失利,退保子城,同知王世英等八人弃城遁。诏以边城失守,罪在主将,世英虽遁,与免其罪,惟遣使缚忠范至京师”[1]144。至元十年(1273)二月,“西蜀严忠范以罪罢,遣察不花等抚治军民”[1]148。如《富珪墓铭》中“蜀帅”所指确为严忠范,则严忠范被缚至大都,除了作战失利,还有平时做事违制的原因。

费正寅原为南宋降将,《元史·廉希宪传》记载:“蜀降人费正寅以私怨谮希宪因李璮叛,亦修城治兵,潜畜异志,帝因惑之,命中书右丞南合代希宪行省,且覆视所告事,卒无实状。”[1]3089中统初陕西行省廉希宪等缮城备战,主要为防御四川阿里不哥势力阿蓝答儿和浑都海,反被费正寅诬陷有异谋。《元史·廉希宪传》称费正寅为“蜀降人”,《富珪墓铭》称其为“宋俘”,他在中统初任兴元判官,《元史·马亨传》记载:“兴元判官费正寅狡悍不法,莫有能治之者。亨白省府,欲以法绳之,反诬构行省前保关中有异谋,诏右丞粘合珪谳之,亨力辨之,冤构释然。”[1]3828两者所指当为一件事。《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兴元路。下。唐为梁州,又改汉中郡,又为兴元府。宋仍旧名。元立兴元路总管府,久之,以凤、金、洋三州隶焉。”[1]1426兴元为陕西通往四川的咽喉要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富珪墓铭》第10行说“宋俘费正寅不宜处要地”,所指可能是费正寅不宜在兴元任官。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张雄飞为御史台侍御史,“参议枢密院事费正寅素狡,有告其罪者,诏丞相线真等与雄飞杂治之。请托交至,雄飞无所顾,尽得其罪状以闻,正寅与其党管如仁等皆伏诛。”[1]382《0元史·世祖纪四》系此事于至元八年(1271)春正月,“丁亥,管如仁、费正寅以国机事为书,谋遣崔继春、贾靠山、路坤入宋,事觉穷治,正寅、如仁、继春皆正典刑,靠山、坤并流远方。”[1]133可见在至元八年(1271)之前费正寅已经升至参议枢密院事。枢密院是中枢军事机关,《富珪墓铭》第10行说“宋俘费正寅不宜处要地”,也可能是指费正寅不宜任枢密院官。后来费正寅又计划投宋,事觉被杀,所以《富珪墓铭》中说“事觉,如公言”。

《富珪墓铭》第10—11行记载:“至元己巳,王师伐宋,公建言青社散卒经练者几万人,收用必有功。上趣行之,襄汉之捷实藉其用。”青社代指益都,《齐乘》记载:“益都路……武帝(按:指汉武帝)封子闳为齐王,《策》曰:‘呜呼!小子闳受兹青社。’盖古者以太社五色土随方封国使立社,故齐有青社之称。”[3]益都是金元之际世侯李全、李璮父子长期盘踞之地,是李璮反元的军事基地,李璮乱后,当地仍有大量经过训练的军事武装。富珪建言收益都散卒为军,即是签发这部分人为军。元朝汉军又有旧军和新军之别,旧军主要指降蒙的金军和地方武装,新军当指从中原签发的士兵。富珪建言收益都散卒为军所组成的军队当为新军。

灭宋战争开始后,“(至元)六年,大括诸道兵,益围宋襄阳。益都兵,璮所教也,号勇悍难制,度诸帅无足统之者,乃以王(按:指张弘范)为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4],可以说这支万户就是为益围襄樊之战而签发的。据陈广恩先生研究,张弘范统帅的这支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府,后来逐渐分化成几支益都万户府组织,如益都旧军万户府、益都新军万户府等。各翼万户府的万户,如郑祐、李庭、刘国杰等,均是襄樊之战开始后张弘范的部下,并且都是以管军千户的身份参与了襄樊之战[5]。故墓铭言“襄汉之捷实藉其用”。

富珪后被授官奉议大夫、知祁州事,具体时间不详,当在至元十三年(1276)之前。此时正是权臣阿合马当政时期。《元史·阿合马传》记载,至元七年(1270)正月立尚书省,阿合马任平章尚书省事,“初,立尚书省时,有旨:‘凡铨选各官,吏部拟定资品,呈尚书省,由尚书咨中书闻奏。’至是,阿合马擢用私人,不用部拟,不咨中书。丞相安童以为言,世祖令问阿合马。阿合马言:‘事无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择。’安童因请:‘自今唯重刑及迁上路总管,始属之臣,余事并付阿合马,庶事体明白。’世祖俱从之。”[1]4459阿合马控制用人权,中书省实际上已经被架空。在许衡及受汉儒影响的安童等人看来,阿合马所用多非正人[1]4459。此一时期人事任免都由以阿合马为首的尚书省掌管,富珪知祁州事应也是受阿合马的任用。富珪投靠阿合马也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他被任命为卫辉路转运使、湖南道宣慰使,逐步走向人生的顶点。

《元史·世祖本纪五》记载,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丁丑,阿合马奏立诸路转运司凡十一所”[1]170,《元史·阿合马传》记载至元十二年阿合马“乃奏立诸路转运司,以亦必烈金、札马剌丁、张暠、富珪、蔡德润、纥石烈亨、阿里和者、完颜迪、姜毅、阿老瓦丁、倒剌沙等为使”[1]4560。诸路转运司共十一所,富珪是阿合马任用的11位转运使之一,其名在《元史》中也仅此一见。《富珪墓铭》第13—14行说“十三年春,诏复都转运司,为十道”,两者记载的转运司数量不同,《元史》本纪依据的史料来源为实录,可靠性更高,当以立十一道转运司为是。11人当中,从姓名判断,西域人5人,汉人4人,女真人2人。诸路转运司由阿合马奏立和掌控,11位转运使肯定也都是阿合马的党羽。从墓铭记载我们知道,富珪所任为卫辉等路转运使。富珪至元十四年(1277)升湖南道宣慰使,“历再期谢去”,大概至元十六年(1279)卸任,寓居淮扬,至元十七年(1280)三月二十三日卒。

《富珪墓铭》第16—17行记载富珪“继遣介奉币恳于翰林修撰汲郡王恽碑其墓,庸慰下泉,少报罔极之恩也”。王恽号秋涧,是元代早期著名的文臣,去世后其子王公孺编次其文集一百卷,名《秋涧先生大全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据元刊明代修补本影印[6]。但遍翻《秋涧先生大全集》,并没有王恽为富珪父母所作之碑。文集编订中有所遗漏固所难免,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至元十九年(1282)奸臣阿合马被刺身亡,不久忽必烈籍没其家,阿合马党羽失势。富珪作为阿合马所任用之人,肯定也被汉族儒士所不齿。《秋涧先生大全集》中没有富珪父母碑刻,或可能在编选文集时被删去了。

富珪长子富德明、三子富德新在文献中均寻不到踪迹,惟次子富德庸在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墓铭记载富德庸“历官忠武校尉、信州路上饶县尹”。《延祐四明志》卷三《职官考下》记载的鄞县县尹中有富德庸[7]6169。同书卷十四收录《重修慈湖书院本末记》,记载慈湖书院的重修,“前令尹濮水冯君显实谋其始,而历山富君德庸成其终,二令尹通敏廉正,规随一心,功赖以竟”[7]6341,“历山富君德庸”即富珪次子,可见他还曾任鄞县县尹。

据墓铭,富珪最初任职济南廉访府,壬戌岁(1262)赴中书堂请赈恤,被阿合马奏充四川漕运使,富珪辞“不次之擢,非韦布所堪,乞试有效,就列为未晚”。此后他进入中书省为官,期间密奏蜀帅违制和费正寅不宜处要地,至元己巳年(1269)他建言签山东新军,此后不久被授知祁州事。至元十三年(1276)春任卫辉等路都转运使,十四年(1277)升湖南道宣慰使,十六年(1279)卸任,十七年(1280)三月二十三日卒。富珪在《元史》中仅一见,在元人文集中也翻检不到相关记载,《新元史》[8]《蒙兀儿史记》[9]等皆无富珪传记,此前除了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任转运使外,我们对富珪其他经历一无所知。此墓铭介绍了富珪的乡贯、出仕等情况,尤其是他受到权臣阿合马器重,一生主要在财赋机构为官,是阿合马党羽等记载,加深了我们对富珪的了解。对于重要而文献又罕有记载的历史人物,新出土墓志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刘晓.大蒙古国与元朝初年的廉访使[M]//邱树森,李治安.元史论丛:第八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于钦.齐乘:卷三[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547.

[4]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六:元帅张献武王[M].姚景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102.

[5]陈广恩.元益都诸万户府考[J].史学月刊,2015(6).

[6]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M]//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7]袁桷.延祐四明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

[8]柯劭忞.新元史[M]//柯劭忞,屠寄.元史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9.

[9]屠寄.蒙兀儿史记[M]//柯劭忞,屠寄.元史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9.

猜你喜欢
济南
지난(济南)시 관광 텍스트 한국어 번역에 대한 소고*——―‘쳰포산(千佛山)’의 관광 텍스트를 중심으로
济南CBD里的“公园秀”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探寻济南明代德王墓
Hi济南
Hi济南
『济南第一团』鏖战济南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