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露
摘 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不容乐观。贵州导演丑丑在其电影中,以少数民族题材为背景,极力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身影,用纯净唯美的镜头讲述故事,展现“醉美”原生态的景象与淳朴热烈的风土人情,记录保存、交流传递、普及推广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瑰宝”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导演;丑丑;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050-02
20世纪50年代,电影艺术家们为了增加电影中的艺术感、亲切感,打造作品特色,尝试在电影中安排民俗元素,从而提高电影的影响力。现当代的电影艺术家们,为了宣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挖掘更深层次的民俗内涵,更掀起了“民俗电影”的浪潮。丑丑用电影艺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化、视觉化,使其渗透在影视画面中传递给观众。在她的电影中,少数民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都通过优美的镜头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贵州民俗电影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记录保存、交流传递、普及推广、开发传承等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在《云上太阳》中的表现形式
不同于其他商业类型电影与民俗电影,《云上太阳》没有炫丽浮夸的特效,没有令人目不暇接的蒙太奇,没有促使血液沸腾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仅用缓慢的节奏,大气的全景镜头,收放自如的长镜头讲述一个淳朴感人大爱于心的故事。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等实体性文化传承。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务,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1]
1.生产民俗
丹寨地处贵州黔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一片片梯田,顺着山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民们在其中种着大量的稻谷。电影《云上太阳》中,丑丑运用大量镜头展示梯田与在梯田中劳作的人民。耳环和弟弟就是在清幽的稻苗田坎边出场的,他们肩挑木材,小心翼翼地行走并发现了昏迷在田中的波琳。阿爸在田间犁地时,牛驾着犁,阿爸在后面一手掌着犁一手拿着绳子赶牛,牛缓慢地向前,耳环姐弟和波琳站在一旁嬉戏打闹,这样的镜头表现出传统的农耕生产与这种生产方式导致的黔东南部少数民族的清贫。
2.饮食民俗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苗家的饮食更是别具特色。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耳环是一个典型的苗家女孩,善良大方、勤劳能干,承担家里大小家务活,而她小小的年纪就能烧出一桌特色菜肴。丑丑运用将近1分钟左右的长镜头记录耳环做大锅菜的画面,她熟练地将萝卜干切块,连同青菜一起倒入锅中,加入鸡蛋快速翻炒,一气呵成,食物令人垂涎欲滴。这样的美食,连来自欧洲国家的波琳都不禁赞叹。村子里其他妇女也是如此,她们热情好客,在吃饭时间总能用巧手做出特色食物,并且大方地请波琳品尝。片中食物的特写镜头不仅刻画出香辣的苗家美食,更突显出苗家人的待客之道。
3.服饰民俗
《云上太阳》中,每一位苗族同袍所穿的服饰都成为影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银饰、绣裙、花带以及造型扮相,都以美丽的锦鸡为审美参照……裙短10至20公分,多至20多条,前围帕短,绣上艳丽花色,后围帕素而长,花带垂至脚跟,犹如锦鸡美丽的尾毛。”[2]苗家的姑娘们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重大节庆中都穿着或深色系或多彩的服饰,波琳在丹寨生活久之后,也有了民族认同感,在节日聚会时换上了美丽的苗族服饰,暗示着波琳和苗族的人民们一样淳朴、美丽。
4.居住建筑民俗
根据历史记载,苗家人为了躲避封建阶级的统治和外敌来袭,大多将居住房屋建造在深山的山顶和山脚。寨中的建筑看似凌乱,但在修建时有其独特的规律,有接触性高、防守性强等特点。而这些房屋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木材结构,青瓦当头,下层用来饲养家畜,上层供人居住,美观大方又实用,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影片中,大量的全景镜头将依山而建的房屋展示出来,表现出苗家人团结友爱,没有任何阻力可以将他们分开的信念。
5.民间工艺
在影片中,融合了一条看似平淡又极为关键的线索。波琳在坚持要付钱给耳环阿爸一家当生活费被拒绝后,跟随阿爸学造纸。苗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法造纸工艺在此得到全面的呈现。波琳跟着阿爸还有耳环姐弟上山采“构皮”,在汩汩河水中清洗浸泡树皮,并跟着耳环姐弟帮助阿爸捣纸浆,随着阿爸蒸、晒、漂白等完成十几道造纸工序。最后,波琳也终能像阿爸一般,熟练地拿着竹帘往石槽中抄水,将薄薄的白纸皮均匀的平铺在竹帘之中,榨干晾好,巧手制作出一张张柔软白皙的纸。阿爸会用自己做的纸黏上花瓣做成拈花纸,波琳则相得益彰的用自己做的纸画水彩画。中西的结合,美轮美奂,丝毫没有衔接的瑕疵,浑然天成。
(二)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民间娱乐习俗,等等。”[3]
1.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指的社会组织是指因达到某种特定目标所组合在一起的社会单元。《云上太阳》中,当村寨中遇见大务小事需要决定时,寨中年长有地位的长者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商议做决定。比如,波琳的病需要丹寨苗家人奉为神灵的锦鸡治疗时,村中长者们就围坐一圈商议,当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得罪神灵,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救人为先各持一词时他们又通过投石票决议。这一段将寨中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们恪守寨规,尊重民意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2.民间娱乐民俗
民间舞蹈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总结、创造、融合的,受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傳统历史、民族习惯等影响的群体性活动,各民族都尤有其特色的民族舞蹈。影片中,另一个亮丽景色就是苗家独有的——锦鸡舞。多年来,他们一直保存着穿“百鸟衣”的习惯跳“锦鸡舞”。丑丑运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苗家男女们在重大节日,身着盛服,欢快舞蹈的过程。绚丽多彩的服饰、明亮精致的苗族银饰、婀娜多姿韵味十足的锦鸡舞,身段优美的苗家女人、刚劲有力的苗家男人、调皮活跃的苗家孩童,构造出如人间仙境般的苗家。
(三)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与前面所探讨的两个民俗不同的是,精神民俗更倾向于一种心理活动,而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民族信仰、宗教等。
影片中,无论人们遇到任何困难,心中都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持着他们前行,那就是他们的神灵锦鸡。丹寨苗家人信奉锦鸡,因为他们的祖先在最初迁徙到这片土地上时,天降大雨,是锦鸡站在树顶给他们遮风挡雨,从此,他们便世世代代生活在黔东南的大山中,把锦鸡奉为神灵,以鸟为图腾。这些有信奉锦鸡的人们同时信奉着锦鸡无畏无私的品格,当苗医告诉阿爸波琳身患怪病,最好快些离开时,阿爸说:“我们苗家从来不赶客人”;当波琳误会耳环偷她东西时,耳环没有多解释,只说了一句:“我们寨子里从来没有小偷”,这些话语中的细节表达苗家人精神与品格。丑丑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宣言,我们应该尊重彼此,尊重民族信仰,尊重民族的精神民俗。
(四)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不仅指民族语言,也指民间文学,其中包括一些方言和民间故事等。目前,世界上主要由九大语系,黔东南苗族隶属汉藏语系。在影片中,大部分村民都是讲当地方言,他们把“去”叫做“克”,“她”叫做“拉”,“怪”叫做“乖”……正是基于这些地道淳朴的方言发音,更加强烈地塑造出了苗族同袍的形象,还原出真实的生活状态,对影片的纪实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云上太阳》中的表达作用
(一)展现地域风情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经纬度跨度很大,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坐落在贵州东南部的丹寨一般海拔在700—1100米之间,整个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在《云上太阳》中,丑丑用了数个全景镜头展现出了黔山大地上的景观:连绵不断的山脉,奔流不息的河流。时间跨度的主线,更让我们看见了春天山间的百花齐放、田边清幽的稻苗、黄澄澄的油菜田;夏天清晨的薄雾轻舞漫天;秋天丰收喜气艳阳。尤其时重大节日中身着盛服载歌载舞的苗族同袍们,在丑丑电影镜头中,极具张力与冲击力。
(二)塑造人物,刻画性格
一部电影中的灵魂毋庸置疑是人物,只有将人物全方位的放在具体的真实的环境中,人物才会鲜活、有生命力。《云上太阳》成功地塑造了波琳、阿爸、耳环姐弟四个角色的形象,除了这几位演员自身演绎以外,民俗文化功不可没不容忽视。例如阿爸,他是个话语不多,善良又沉稳的男人。他钟爱吹芦笙,曲调缓慢悠扬;他热爱古法造纸,手艺炉火纯青,这些都是性子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不来的事情,而阿爸性格稳健,适合做这些事情,同时又通过芦笙曲调和造纸手艺衬托出阿爸的人物性格。只有将人物与民俗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显示出生动的人物与清晰的性格。
(三)传承民族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在逐渐没落,古法造纸术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很多传统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已被机器缝制所代替,丑丑在《云上太阳》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令人赞叹不已同时与露出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电影一方面呈现画面,讲述故事,另一方面也对民族文化进行记录与传承,让更多的人关注并拯救民族文化。
(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云上太阳》不仅在国内深受好评,在国外进行观影活动时也受到极大称赞,并斩获国际奖项。就此,很多人心目中对丹寨留下了“人间仙境”的认可,也带动了一系列旅游热潮,刺激当地消费。著名学者张晓松就曾指出这是一部超高植入的旅游宣传片。
三、结语
中国电影当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开辟一条畅所无阻的民俗电影,弘扬主流文化,善用民俗文化打造深刻、有内涵的影片,在影视制作专业人员与民俗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打造出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叫好又叫座的民俗电影。
参考文献:
[1]杨姝琼.《白鹿原》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的研究[J].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6.
[2]恩达,晓舒.走進丹寨民族服饰[N].贵州政协报,2004-02-20(03).
[3]王春丽.少数民族电影(视)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4]刘浩.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中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传播[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