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超程
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弟子规》流传甚广,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而且散发着育人的光辉。当前,纵观小学生群体,各类不良的行为习惯比比皆是,为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应充分发挥“经典”的力量,以诵读《弟子规》为途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弟子规;博雅少年;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4-0073-01
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人若是养成了好习惯,那教育目的就达成了。”教育,换言之,即习惯的培养。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因此,借助于诸如《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感染力,引领孩子不断践行之,继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弟子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
1.1 培养目标清晰。
作为一部儒学经典之作,《弟子规》首文即明晰了培养目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在号召小学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实际生活之中,“孝悌”为首要之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而后需“谨信”,无论是言行举止,势必恭谨,至诚至信。继而做到“爱众”而“亲仁”,与他人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善于学习,不吝请教。
1.2 德育意义深远。
学生视角而言,相较于乏味的课本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更为关键。小学生认真践行《弟子规》,会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敬长辈,仁爱他人的意识,以及勤奋自强、诚信做人的理念,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行为习惯。
1.3 教育方法多样。
《弟子规》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德育方法独特而深刻,或以内省之法自我反思、自主完善;或以陶冶之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或以身示教,感染引导。如此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为小学生教育、教学提供了绝佳思路。以内省法为例,《弟子规》有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跂。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身上之德行,要与之看齐;纵然与之相距甚远,但若努力,必然有望赶超之。看到有人作恶,需先反省之,若自己也有如此之错,应立即改正,若无此恶性,也应视为警示。这不仅是涵养,更是美德,犹如铜镜,明自我缺陷,督促着自己逐步完善,此乃德育之终极境界——自我教育。
2.诵读践行《弟子规》,养成行为好习惯
首先,深入浅出,生动趣味,使学生爱上经典。作为一部成于清朝、流于现世的读物,《弟子规》可谓经典的小学生启蒙读物,旨在对其展开启蒙教育,为其日后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再次,每日一事,践行经典,使学生养成习惯。待学生逐步熟悉《弟子规》后,可以要求其结合《弟子规》,每日行一事,或对自己一天的行为以《弟子规》中的一句予以总结。例如,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去厕所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同学跌倒了,顿时想到《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兄道友,弟道恭”,于是我立即跑了过去,将她扶了起来,看到他跟我说谢谢,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另一学生这样写道:下课了,我正准备出去,当走到班级的门口时,看到李老师正要出门,想到《弟子规》的要求“长者先,幼者后”,于是我向李老师鞠了个躬,站在一旁,让她先走。自古以來,“学以致用”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学习《弟子规》的初衷与目的,都是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校合作,以身示范,夯实经典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更多时候,父母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感染着每个小学生。若家长自身行为不端、习惯不良,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恶行种种。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家长以身示范,与孩子共同诵读和学习《弟子规》。对照《弟子规》中贴近生活的部分,使家长主动对比学生在学习《弟子规》后的改变,令其自主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
4.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使小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尊师重教、友爱同学,校园中的打架现象越来越少,学生间的关系越来越和睦。漫步校园中,到处可见“用人物,须明求”、“凡出言,信为先”的诚实好少年;到处可见“步从容,立端正”的端正好少年;到处可见“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的博学、善思好少年。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步一步在正朝着成为“博雅好少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守愉.浅谈诵读经典《弟子规》对小学生的影响[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3.
[2] 杨庆兰.经典之“精髓”的魅力所在——浅谈《弟子规》和《论语》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5(09):70-71.
[3] 冮小姜.践行《弟子规》,探索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小学生知行合一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苑教育,2014(18):25.
[4] 唐美红,林广武.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为例[J].广西教育,2014(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