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摘 要:文章简述了“双一流”高校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转变,并从优化空间功能模式、改进学科服务模式、推动创新机制、建立管理模式、构建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双一流”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8-0049-03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学科服务;功能定位;创新机制;多元化合作模式
201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高校图书馆从文献信息中心转变为文献资源中心[1]。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大学[2]。为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步伐,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推出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主要围绕国家目标,要求高校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标志着我国高校进入了“双一流”建设全面实施阶段。“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实施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也需发生相应的转变[3-4]。
1 “双一流”建设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转变
1.1 馆藏物理空间向网络虚拟空间转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逐渐从以纸质资源为主转变成为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存的局面,因此馆藏空间也由传统的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随着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转变,基于读者需求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虚拟馆藏空间可以更加灵活、便捷地进行资源搜集、筛选及整理。高校图书馆通过规划、整合文献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共享空间,读者不仅可以便捷获取本校图书馆的资源,还可通过网络查找其他高校图书馆的资源。
1.2 成为知识服务与情报中心
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必定是建立在一流服务理念上的,“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提出实质上是要求高校图书馆进行转型和变革。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5]。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整个国民教育的重任,这就要求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因此,知识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多种功能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功能,需从知识共享、个性化服务、网络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
1.3 成为创新体验与学习中心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的第一天起,其就具备了学习中心的功能。“双一流”的提出是在知识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让高校图书馆在环境、空间、资源等多种维度下实现平衡,并基于创新环境开发馆舍空间的新功能。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国外75%的高校图书馆都能够提供虚拟参考咨询、在线咨询等服务,同时还利用社交型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以提升图书馆人气和拓展读者群体。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引入了各种多媒体设备,并建立了馆内多媒体项目,采用创意展示模式,通过大屏、触屏进行交互,以此实现图书馆创新体验和学习中心的功能转变。
1.4 成为高校的学术性机构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图书馆需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6]。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学习和科研支持,并将服务范围拓展到校外,让更多的人认可并参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应以嵌入式学科服务为主,同时打造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将知识素养、技术素养以及文化素养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完善的信息素养体系。
2 “双一流”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2.1 优化空间功能模式
根据“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必须体现空间性,打造多种功能体验空间,对建筑空间、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展览空间等进行优化,详见表1。
2.2 改进学科服务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改进学科服务模式,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个性化、学科化服务,增强学科馆员配置,助力高校优势学科发展。同时,高校图书馆还需提升馆员认知,创新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如: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需求调研,为嵌入式學科服务提供依据;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理念、学科服务特色和学科服务模式进行推广;加强学科馆员与各院系的联系,全面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的学科需求。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密切关注各学科的前沿动态,依托WOS、SCOPUS、CNKI等数据库资源,运用ESI、Incites、SPSS、CSSCI等平台或工具,引入文献计量工具,通过科学评价指标、评价参数等进行学科分析、学科评估、专利分析等,为学校引进人才、制定发展规划等提供依据。
2.3 推动创新机制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运行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制定目标,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构建宏观管理体系。二是制定管理方案,对具体管理内容及相关服务进行分析并完善服务运行系统。三是改进运行模式和二次服务微系统,做好战略规划,完善管理机制、供给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四是加强第二代移动图书馆建设,在完善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导航、搜索、咨询、资源下载、学习指导、设备预定、二维码应用、智能客户端软件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智能手机的App移动服务和其他形式的应用服务,实现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和移动设备的升级。五是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重点建设开放的大数据,搭建数据服务平台,增强读者体验,同时对师生的科研创新过程以及交互型知识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师生提供数据访问、数据保存和咨询服务。六是提供新型机构知识库服务,建设跨库检索平台、机构科研管理平台等,提供知识创造、传播、应用、管理等全过程的完整服务。
2.4 建立管理模式
“双一流”建设对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由馆员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馆员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而读者在馆员的引导下可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这种管理模式可实现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此外,高校圖书馆可制定馆员考核机制,对馆员进行量化考核,使考核数据更加客观,同时依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要求,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以科研成果为评价指标,提升和完善科研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2.5 构建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以确保供需平衡。服务质量评估包括绩效评估和成效评估,绩效评估主要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资源效率配置等进行评估;成效评估主要依据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态度等的评价进行评估。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常用的服务质量评估方式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图书馆绩效指标体系和LibQUAL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方法。前者主要是对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分析,最终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后者主要是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评估体系,通过读者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笔者认为,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将两种评估指标相结合,以LibQUAL评估方式为主,以ISO评估方式为辅,构建更加全面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双一流”高校建设明确了我国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层面和更精细化的标准和要求。高校图书馆只有顺应“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在深化学科服务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出更多改变,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向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的方向转变[7],才能为高校师生创造更好的知识环境,从而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0-06-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 487.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6-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602/t20160205_229509.html.
[3] 席岫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之道[J].吉林教育,2018(Z1):4-10.
[4]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20-06-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5] 吴建中.从未来看现在:图书馆发展的下一个十年[J].图书馆建设,2016(1):4-9.
[6] 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高校图书馆学报,2016(2):9-13.
[7] 余杨.“互联网+”思维下的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