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摘 要:在新时期中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全面推进、网络化教育日益兴盛的背景下,课程的协同性、体系性、凝聚性和延展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渐趋突出。文学经典类课程群的构建与设计有可能在促进学科融合、整合课程体系、联动培养专通兼精的人才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课程群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一流大学的强大师资和学术实力,以相对完整的小型课程群为基本节点,强调层次化,注重差异性,以适应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并由此建设纵向梯度与横向联动相融合的课程开环学习体系。
关键词: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
文学经典类课程,是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国大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研究生课程乃至外国留学生课程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提萃、形塑和证明,文学经典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是大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来源。就目前各综合性一流大学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来分析,我们认为建设一个反映中国一流大学水准、以文学类课程为范围、以文学经典为核心、拥有多层级结构与应用功能的课程群,是一个重要而前沿的发展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中国一流大学,在课程体系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进展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识教育的开展和成熟。2019年6月,浙江大学发表了《通识教育白皮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21世纪的新通识教育,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建构“富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育人体系”。事实上,不仅浙江大学,国内其他一流高校也在近20年中,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有的采用将原有的公共课提升为通识课的做法,有的采用将原有的专业课“下放”为通识课的做法。这一系列变革,使得大学的教学体系逐渐由以前较为狭隘的课程模式向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协调的模式发展。
二是网络化教育的开展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始,函授、广播电视教育曾一度盛行,构成了大学内部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普及水准。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它们并没有构成对课堂教学的挑战。而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近年来以国外的如哈佛公开课、coursera等,国内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网络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双万计划”也是对这种挑战的一种应对。因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我们漠视甚至无视这种新的挑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坚守”。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的协同性问题。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等众多类别,再加上線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MOOC类网络课程的介入等,这使得课程类别大大增多。而这些不同类别的课程之间如何进行协同,以达到学习2.0时代全员育人的目的,仍然不够明晰。
二是课程的体系性问题。单门课程固然有其自身的学术体系和内在脉络,专业培养也有成熟的教学体系设计,但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仍然存在因人设课、良莠不齐的现象,缺乏体系特点,需要通过系统的改革加以完善。
三是课程的凝聚性问题。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形成了以文学史讲授为主体、辅之以部分作品讲解的格局。但是这种偏重背景介绍和知识要点的教学方式,是不能代替经典文本阅读的。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方面普遍有泛而不精的倾向,造成文学类课程缺乏核心凝聚性,经典被淡化。而这一问题的后果是严重而长远的,它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科研的思维方式。
四是课程的延展性问题。一流大学的本科建设,不应该只培养符合就业导向的学生,而应该强调精英化、学术化的导向。这就涉及到本科课程的延展性问题,涉及到如何定位本科课程与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关系,如何建设开环的教学资源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二、新型课程群的结构模式
面对上述挑战和问题,我们试图以文学经典课程为抓手,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群,从而在课程协同、体系、凝聚、延展四个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示范意义。该课程群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兹以其中作为课程群节点之一的宋词课程群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浙江大学的课程中,专门聚焦于唐宋词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共有五门。我们首先将这些课程进行重新整合,赋予新的定位,从而构成一个小型的唐宋词课程群。其中包括:
(1)通识课程“宋词研究”。这是一门基础性、素养型的通识课程。重心在于通过对唐宋词发展源流的历史讲授、对唐宋词重要的作家作品的分析,建构本科学生对于唐宋词基本脉络的清晰认识,培养对于词人的感受性理解和对于作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并为进一步修习高级课程奠定基础。
(2)通识核心课程“宋词经典研读”。这是一门提高性、研究型的通识课程。重心在于对唐宋词中的经典词人、经典词派、经典词法、经典词论和经典词籍等多个层面的探究,通过讨论型授课,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培育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的基础,是浙江大学的精品和代表性的通识核心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唐宋词研究”。这是一门专业性、学术型课程,重心在于培养学生对唐宋词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通过词籍校勘、词作笺注与整理、词学的历史化研究、文化学研究、审美性研究、情感性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的讲授与示范,使学生掌握相关学术研究方法的体系与能力。
(4)中国大学MOOC课程“宋词经典”。这是一门扩展性、兼容型的精品课程,是前三门课程的精华版与普及版。强调课程的学术精品意识与社会学习者的水平兴趣相兼顾,强调校内与校外的兼顾,展现浙江大学词学研究传统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将其建设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5)研究生课程“唐宋词研究”。这是一门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唐宋词课程。是一门专题性、创新型的课程,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五门课程的整合,一个有梯度、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课程群得以成型。这一小型课程群的建设,使得浙江大学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与其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相关课程。而沿着课程群的聚合方向进行学习,就非常有利于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贯通式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术信念,引导其走上学术道路。
三、新型课程群的建设路径与创新理念
这种新型课程群的建设,我们试图主要通过聚合与协同的路径开展。具体而言包括:
(1)由单个的小型课程群入手,每个课程群应包含以下几类定位的课程:基础性和素养型、提高性和研究型、专业性和学术型、扩展性和兼容型、专题性和创新型。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科背景,各类课程群节点有一定的灵活性。
(2)小型课程群聚合为中型课程群。如宋词课程群与唐诗课程群、中国古代小说课程群等之间实现聚合,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课程群。这种聚合不是简单地纵向叠加,而是尤其重视同类课程的联动与协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研究方法。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聚合性的课程群所能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单独的一两门课程。
(3)中型课程群聚合为大型课程群,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品牌,提炼核心。如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课程群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课程群、世界文学经典课程聚合交叉,从而构成大型的、以学科的整体科研力量为支撑、以学科的各级高层次教学平台为依托的一流大学文学经典课程群。
最终目标则是在课程群的聚合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协同机制,建构新型课程体系,凝聚课程经典核心,强化课程延展功能,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这一建设路径是基于新时代的教育创新理念,具体反映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适应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首次在国内一流高校中提出大型课程群的建设目标与路径。在新形势下,浙江大学提出面向未来的本科教育理念要致力于传授宽厚的知识、致力于锻炼卓越的能力、致力于培育全面的素质、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理念和目标,如何落地,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我们提出的课程群建设就是一个新的实践路径。
(2)适应整合协同育人的目标,本课程群建设以一流的教学资源为保障,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支撑。随着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突发情况所可能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急剧变化,以往的培养模式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学生需求,已产生差距。我们围绕文学经典核心,既强调传统,又保持开放的视野,以学生需求为指向、以名师名课为纽带、以强大的科研与教学平台为支撑,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一流大学的教学创新性。
(3)适应学习2.0时代的要求,建设纵向梯度与横向联动相融合的開环体系。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本课程群的重要特征就是协同开放、多维共生。这个课程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空间。它和传统模式的主要差别在于:这个新型空间内,学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这个空间中没有线性的教学,而是模块化的;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引导、组织与支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究、发现与能力提升;课程群内部的纵向梯度明确,提供学习的层级,而课程群之间的联动明显,提供学习的拓展。构成“上下求索”“左右逢源”的开环。
四、新型课程群的建设重心
要建设这样一个新型课程群,需要教师、教辅、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协同。从我们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与完型。这是整个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支撑课程群的核心关键。课程群的核心资源是课程,核心受众是学生,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开展研究与建设工作。目前,在浙江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课程中,唐诗经典课程群、宋词经典课程群、小说经典课程群均已基本建设完成。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课程群和世界文学经典课程群的建设,尤其是在线上MOOC课程建设方面,还需要继续协同推进,以期形成课程群的整体合力。
(2)课程群协作机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课程群本身的建设是基础,而课程之间及课程群之间的协同、体系、凝聚、延展是课程群发挥作用的方式。以图2为例:
课程群的优点在于节点的多元化,如图2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课程群,以课程性质为节点进行分析,就显示出不同类型课程的关系结构:同一类型内部各课程之间构成了协同关系,类型与类型之间构成了体系化和延展性关系,而不同类型课程之间依赖经典的共性,仍可以构成凝聚性关系。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尤其应重点关注这种关系的建构,并进行理论思考,提炼教学研究成果。
(3)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培育名师名课。教育改革的本质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所有的教育教学成果最终仍应反映并作用于教学过程。我们在建设新型课程群的过程中,依靠基层教学组织和中文学科平台,不断打造“金课”、名课,培育名师。而且尤其注重建构一个提升方向,即优秀本科生在课程群中的优异表现向研究生提升的方向、优秀研究生在课程群中担任助教的经验向青年教师提升的方向、优秀青年教师以强大的科研实力投身教学从而提升为教学名师的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与培育人才的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
(4)文学经典课程群系列教材的撰写与出版。课程群的教材不仅包括传统形态的教材,如已经出版的《唐诗经典》《文学与人生》和即将出版的《宋词经典》《古典文学十讲》等,还包括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如已交稿的《唐诗经典新型混合教材》《宋词经典新型混合教材》,还包括以数据库方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如唐诗与宋词两个课程群均已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建设了每门课程多达数千条视频音频教学资源的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学经典课程群节点,还要继续推进各类新型教材的编撰,这样才能与课程构成有机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