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科学历史进程中,科学几乎为男性所独占,“女性相对缺席”的现象并未改变。究其原因, 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是重要的因素:女性偏向形象、直观性思维,喜欢文学、艺术、语言、生物等富有形 象性的科目,导致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领域相对缺席的状况;而男尊女卑的价值定位、“男外 女内”的分工模式以及在男性世界中形成的“女性刻板”的印象,让女科学家在科学领域举步维艰。任职金字 塔、雇佣歧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矛盾,以及有突出成就也被忽视的“马蒂尔达效应”的影响,诸如吴健雄、 何泽慧这样的女科学家的贡献也几乎被遗忘。而成就卓越的近代女科学家往往要用超乎寻常的毅力,突破性别 障碍,用自身实践解决职场困境。
关键词:女性;男性;科学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6-0058-03
2019 年新冠病毒袭击全球,冲锋在抗疫一线的人中 有许多卓越的女科学家,在令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可 忽视在科学领域中仍存在男女性别比不均衡的问题。在 漫长的科学历史进程中,科学几乎为男性所独占。现如 今尽管女性科学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些还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成为科技界的精英,但在科技界“女性相对缺 席”的现象并未改变,女性在科学界仍没有成为主流。
从近代开始,女性逐渐走向社会,进入被男性支配的 领域。传统道德对女性的束缚更深,这是近代女科学家 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之一。本文以近代女科学家为对象, 通过探究造成男女科学家比例不均衡的原因和阻碍女科学家发展的因素,为当今时代科技界“女性不再缺席”, 以及妇女解决职业困境提供新的路径。
一、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差异
西方对性别与女性地位的研究有两大观点:生物决 定论和文化决定论,无论哪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女性在科 技领域的相对缺席不仅受到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 异,还与女性面临的困境有关。
(一)生理性别差异
生理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 如思维、智力、洞察力。
男女两性在思维、毅力、观察力等生理因素上的差异存在差异但各有所长,相对来说,女性更擅長医学、生命 科学等几个领域。根据笔者搜集,在近代 173 位女科学 家中,涉及生命领域(包括医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 的女科学家有 102 人,几乎占总人数的 60%。
男女之间存在智力差异,智力是一个人创造性地掌 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想象力、思维力等因素。男女在智力上的差异,尤其是思 维、毅力和观察力三个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女性在科学界 的发展。
1. 思维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男性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强于女性,女性更偏向形象、直观性思维。这种思维差异 导致男性更擅长数学、物理、化学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女 性更喜欢文学、艺术、语言、生物等富有形象性的科目 [1]5。 相对来说,科学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而女性更擅长形象思维,因而更多的女性从事与生命相关的领域。
2. 毅力和观察力
女性相对于男性更有毅力,面对考验更加坚韧 [2]。 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加仔细,善于观察,而敏锐的洞察力 为女性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女科 学家得天独厚的优势。
钱三强曾经回忆说:“对原子核乳胶的径迹进行观察 非常辛苦,需要恒心、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两个法国青 年不够耐心细致,找到的裂变径迹较少。何泽慧加入后, 由于耐心和细致,不放过一条径迹,找到了很多裂变径 迹,还发现了首例四分裂径迹。”[3]100生理性别差异对两性的就业领域有影响。就科学界 而言,女科学家只集中于少数几个领域,在很多领域还处 于相对缺席的状况。
(二)社会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差异是指社会文化对两性在社会角色、社 会分工上进行的塑造。相比生理因素,文化环境在塑造 两性社会角色上占支配地位。博厄斯在《原始人的心理》 中指出:文化因素与生物因素相比较,在人格及其他心理 特征的形成发展中期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因素。
近代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社 会,女性被限定在家庭中。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欧美风 雨的冲击,观念渐开,陋习渐除,一些女性拥有了受教育 的权利,有些女性甚至成为科学人才。相比同时代的男 科学家数量,这些女科学人才寥若晨星,根深蒂固的传统 道德依旧极大地影响着她们。
1. 男尊女卑的价值定位
男尊女卑是传统社会中女子的价值观念,董仲舒《春秋繁露》论述:“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 阴”[4]92,他用尊卑观念规范夫妻关系。儒家伦理文化“三纲”要求妻子必须服从丈夫,逐渐形成了男性主导、女性 依附的男尊女卑局面。
直到近代,许多女科学家仍深受“男尊女卑”思想 的迫害。林兰英出生后不受家中欢迎,她从小就烧火做 饭、料理家务,在多次抗争下,母亲才同意她去学堂读书。 李诵弦家中重男轻女,叔父都反对她上学,母亲只好变卖 房屋来供她上学。
2.“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 传统社会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大戴礼记·内则》中讲:“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 言不入。”[5]184 传统文化将男性和生产联系起来,将女性 和照顾家庭联系起来,女性被赋予“贤妻良母”的角色。
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将女性定位为家庭的支持者。 许多男性物理学家都承认这样一点:一位成功的物理学 家应该是一个有家室的物理学家。如果有了家室,妻子 会心甘情愿地照顾家庭,自己则会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喜 欢的物理学事业 [6]133。
3.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即人们对一事物的固有印象。就科学而言,人们认为女性不适合科学研究,科学具有公认的男性气 质,女性很难应付科学工作所要求的特征,比如客观的、 逻辑的、一心一意的和男性气质的。[7]59 张树政在燕京大 学化学系读书时,女部主任龚兰贞劝她由化学系转到家 政系,因为没有工厂愿意聘用女工作人员,家政这一工作 没有男性竞争。刻板印象让人们认为女性不适合化学研 究,家政是女性的领域。
科学本身是中立的、无性别的,通过一系列以男性为 主导的价值观念和举措,女性成为男性身份的装饰品、男 权社会的牺牲品,长期以来的文化建构使人们形成一种 偏见,即使到了近代,女性也很难突破传统的角色期待并 出类拔萃。
二、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障碍与自身实践
在科技领域,由于传统上是以男性为主导,职业标准 的构建呈现与男性较一致的特征,这种男性建制导致女 性在科技领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于其他领域。进入科 技领域的女性除了任职于质量较低的机构,还会受到雇 佣歧视、双重角色的困扰、马蒂尔达效应的影响。
(一)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障碍
1. 任职金字塔 已有的研究表明,与男性同行相比,妇女往往占据的是声望较低的位置。相比近代男性,更多女科学家在质 量“中等偏低”“低”的学校任职,如中小学、学院,近代 有 18 位女科学家曾在中小学任职,其中不乏吴健雄这样 的精英,更有许多女科学家曾在学院而非大学工作。女 科学家的任职呈现金字塔状。
研究机构和质量较高的大学相对拥有较好的科研条 件和环境,而任职于中小学、普通高校的女科学家任务是 教书育人,无暇顾及科学研究,这无疑不利于科研产出率。
2. 雇佣歧视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随丈夫而迁移,且未婚女性有可能因生育子女耽误科研时间,休产假会给用人单 位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男性,歧视 女性是职场司空见惯的“潜规则”。
何泽慧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她曾说清华的教授将女 同学都看成包袱,不管女生,男生們拥有不止一个工作。 一些不允许夫妇在同一所学校工作的名校,包括何泽慧 的母校清华大学,都选择了钱三强而非何泽慧。
1963 年,我国与古巴签订了技术援助协定,郝贻纯作 为中国专家,派往古巴帮助开展研究。开始对方不同意要 女专家,后来因为郝贻纯工作出色又续聘了一年 [8]394。
在求职时很多都因为女性身份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便。 3. 双重角色的矛盾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逐渐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但近代女科学家还未彻底摆脱从传统道德的束缚,多重 角色之间的冲突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事家务劳动会占用许多时间和精力,对女科学家 更好的进行科研产生影响。除了家务劳动,生育也占据 了女性的科研时间。“母亲”这一角色意味着女性必须在 一段时间内放下工作,这对女科学家来说势必要做出产生 事业与家庭的两难选择。地质学家杨起曾经这样回忆:1952 年郝贻纯被调到北京地质学院,全校十多位教 师分班要上一门全新的专业课,需要分章编写教材,教材 常常是上课前一天晚上才拿出来,因为是初稿还需要不 断修改,她几乎每天晚上都研究到十点,才骑车回家中备 课,第二天再赶回去上八点钟的课。这种情况持续了一 年,当时她的孩子还小,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9]667
教育子女也是困扰女科学家的问题之一。母亲是女 性与生俱来的角色,生育、照顾子女意味着工作的暂时中 断甚至停止。在何泽慧的儿子钱思进出生前,她一直承 担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4 月,何泽慧不得不向研 究所请假。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夫人说:“科学是一 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你离开,哪怕只是三年,就很难 返回了,或会失去自信,或落后于新的知识。”[10]
醉心事业的女性可能还面临着婚姻问题。化学家酆 云鹤把全部的精力和感情系在研究麻上,1961 年她的 丈夫离开她去了国外,酆云鹤曾几次想跳楼自杀。[11]
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职场女性的问题, 如何平衡这两个矛盾一直是困扰职场女性的问题之一。
4. 马蒂尔达效应
马蒂尔德是 19 世纪的美国女作家,她有着成就不被承认的经历,还解释了许多不被承认的女性成就。因此 罗西特提出的玛蒂尔达效应指女性的科学成就在她们所 在时代被忽略或抵制,而在后来的历史中被除名的倾向 与现象。[12]
一般来说,无意识的传统偏见让人们认为能在科学界 做出巨大贡献的一定是男性,这种角色期待导致女性科学 家的成就被忽视。1950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吴 健雄证明了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一成果给物理学界带来了一系列冲击,由于吴健雄的实 验证实,1957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吴健 雄却被遗忘。美国科学史家罗西特认为,[13]326 何泽慧与 钱三强决定回国前,钱三强收到了数所大学的邀请,作为 女性科学家的何泽慧,光芒几乎被钱三强掩盖。[3]109
(二)近代女科学家的自身实践
从近代以来,职场的女性一直面临着许多困境,近代 女科学家用超乎寻常的毅力,突破性别障碍,用自身实践 解决了职场困境。
力学家李敏华在美国攻读学位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 亲,她在带孩子的同时还在攻读麻省理工的学位,经过勤 奋和执着她获得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吴健雄快分娩 时仍在继续做研究,每周一从普林斯顿赶往哥伦比亚,周 五晚再回普林斯顿,来回奔波。[14]
许多近代女科学家为了能献身事业放弃了母亲这一 权利,放弃了爱情,却在科学研究中找到了人生目标和人 生价值。黄量曾经谈到“因为工作,我没有多要孩子,只 有一个女儿刘觉。”[15]512 林巧稚、金雅妹、邝翠娥等近代 女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都选择终身未婚。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近代男女科学家比例存在巨大 差异,女性面临种种困境,仍有许多女科学家在科学领域 熠熠生辉。林兰英、李敏华、何泽慧等女科学家都被称为 “先生”而非“女士”。“先生”这一专供男性使用的名 词意味着她们的成就堪与男性比肩。她们超越了性别, 得到认可和嘉奖,是女性中的杰出代表。
近代女科学家虽然面临种种困境,但她们克服重重 困难,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 贾进强 . 性别心理差异探秘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2] 董美珍 . 女科学家的科研风格探析 [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2(3).
[3] 刘晓 .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 卷书开合任天真 ? 何泽慧传[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 西汉 ) 董仲舒 . 春秋繁露 [M]. 周琼编 . 远方出版社 ,2005. [5] 陈注 . 礼记 ? 卷五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 任爱玲 . 哲学视域的物理学文化 [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7] 张丽琍 , 李乐旋 . 女性科技人员发展问题成因研究综述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2).
[8]《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 .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4)[M].科学出版社 ,1991.
[9] 杨起 . 忘我的人——忆郝贻纯院士 [M]// 中国地质学会八十 周年纪念文集 . 地质出版社 ,2002.
[10] 方陵生 . 女科学家谈事业与家庭 [J]. 世界科学 ,2014(9). [11] 罗贤哲 . 用草制丝的女专家酆云鹤 [J]. 炎黄春秋 ,2003(3). [12] 李爱花 , 张培富 . 马蒂尔达效应:女科学家稀缺的历史困境 [J]. 山西大学学报 ,2016(3).
[13]( 美 )Margaret Rossiter.The Matthew Matilda Effect In Science[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3(2).
[14] 孤军 . 吴健雄博士访问记 [J]. 中美周报 ,1947(219).
[15]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 科学的道路上 ( 上 )[M]. 上海教 育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薛乔(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单位为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