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多忠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提问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樂趣。因此,本文将对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2-0077-02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广大教育者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因为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数学应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作为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表现,而且也是小学数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尽管在当前教学中,广大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学生自身缺乏问题意识,还是不利于顺利开展教学的。究其原因,学生长期受“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难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老师有所畏惧,而是缺乏问题意识,在课堂上,不善于提问,或者缺乏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1]。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敏感度,高效的吸收数学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逐渐适应数学教学环境,逐渐将对数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在接触到新的知识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探讨,使得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并提出疑问,或由教师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高效的吸收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带领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开展高效的学习。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类探索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加以引导并综合、提炼相似的问题,既加强了和教师的交流互动,完成了想法的交流传递,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开展高效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掌握解题方法,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围绕教师设定好的框架进行学习,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过程中,有些学生即使有问题、有疑问,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提出自己的问题,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越来越难以形成,并且学生心中的疑问会一直存在,导致学生对不同问题之间的区别不能加以区分,最终导致所学的概念模棱两可。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问题,但是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自尊心受挫,碍于面子就不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长期以往导致学生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放低姿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励发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还依赖于教师提供一个适合提问的氛围。而且,这个氛围必须要满足和谐、平等、宽松等要求,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在课堂上,当没有学生站起来提问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多鼓励、多引导,使其认真思考,积极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并对其勇气加以肯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意义时,教师就要给予赞赏,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回答。最后一种氛围是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但需要教师努力创设[2]。
比如,在讲“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要求学生求面积。很多学生可能都会想到将其分为三角形或者梯形,来计算总面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问题“老师,是不是可以不用分解就能求出面积呢?”这个时候,教师万万不能阻止其继续说下去,而是要给予肯定,示意他继续说。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营造出的轻松愉快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更乐于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情境化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化教学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和其他同学交流想法,共同探讨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问题的答案,逐步建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应用题的情境。如:李师傅靠墙修建了总长度为60米宽10米的水池,求水池的面积。教师可以借助教室的环境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一些道具演示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交流阶段发现,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水池靠墙修建,是依靠了几面墙。这一问题的发现,活跃了学生们的思维,列举出了多种可能,进行推理计算得出多种答案。在交流环节,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这一发现告之教师,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问题中的每一种可能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并认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问题意识,注重观察和分析,提炼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四)开展翻转课堂,在互动中产生问题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翻转课堂的开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不同,在互动中思想碰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继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翻转课堂的准备,为学生发放相关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加入到课堂中开展高效的发展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搜集到的学习资料,教师恰当地参与到其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举例在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有的学生指出自行车的脚撑便是应用了这一原理。而有的学生则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其他形状不可以吗?”教师可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其他形状的稳定性,例如以三角形衣架和制作的长方形衣架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强化渗透三角形稳定性意识,这一性质的原理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积极提问,自主思考,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注意引导学生发问的艺术与技巧
通常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希望得到肯定、赞扬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掌握提问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比如,在讲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认识量角器,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从而使其自主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量角器有什么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量角器是半圆的,但是为什么是半圆的呢?
生2:量角器为什么会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
……
师: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上述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呢?
生3:我觉得半圆形是为了使人用起来更加方便。
生4:我不这么认为,做成三角形也拿起来很方便。
生5:三角形不能量钝角。
……
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入问题,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分析中,还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量角器的认识,而且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问题[3]。
(六)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质疑和疑惑
在学生掌握了提问技巧之后,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给予答复,否则将不利于学生提问习惯的真正形成。毕竟当学生提问时,心中是存有疑惑的,一旦这些疑惑得到解决,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开始着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不仅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导致学生难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由此可见,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心中质疑和疑惑是相当重要的。
(七)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策略的学习模式
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到问题解决中去,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形成策略,体验到数学的乐趣[4]。
比如,教师在学习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针对秋游,提出若干问题。“目的地是哪儿”“乘什么交通工具去”“有多远”“总共有多少人”“每个人花费多少”等等,然后教师再将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概括为“有两名老师组织46名学生去龙山公园秋游,公园门票成人每张20元,学生每张10元,50人起八折优惠,该如何买票?哪一种最为合理呢?”最后,根据这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从上述教学活动可以看出,教师首先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问题联系成一道数学应用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答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不仅具有整体性、牢固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肖朝敏.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134.
[2]高兴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9(9):172.
[3]谢长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9(8):166-167.
[4]胡志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9(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