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民政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杭州样板”

2020-09-26 12:29祝建华
杭州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民政共同体杭州

祝建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民政会议精神,推进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杭州市时隔8年再次召开全市民政会议。着重围绕打造民生“重要窗口”,锚定“六大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提出了杭州新时代民政事业的目标——“人民城市·幸福家园”。

创建“人民城市·幸福家园”体现了杭州民政事业的“头雁”担当

杭州市所提出的“人民城市·幸福家园”的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揭示了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发展的宗旨、主体、导向与规划。

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的宗旨:“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民政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民政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杭州提出“人民城市·幸福家园”,深刻体现了“人民性”,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人民以及城市建设要依靠人民。做好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的发展工作,必须认识到“属于人民”是基础,“为了人民”是目标,“依靠人民”是手段;统筹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在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杭州民政事业建设中稳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的主体: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人民群众是享受民政事业成果的主体,更是民政事业发展建设的主体。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看民政。“人民城市·幸福家园”,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杭州民政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政事业建设发展的归宿,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推动新时期杭州民政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护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确保其在民政建设中行使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进而激发和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民政事业的内生动力与公共精神,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民政建设中,由“旁观者”转换为“行动者”,为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打好群众基础,从而汇聚起共建人民城市与幸福家园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的导向:聚焦社区精细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由人组成,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推进杭州民政事业新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必须将民政事业的工作重心延伸下沉到社区,将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强街镇、做优社区,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让社区更有能力、更加精细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民众所面临的贫困、孤独、医疗、丧葬等问题。让社区建设成为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坚实支撑,在走好“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新时代杭州民政事业的规划:统筹推动数字化变革。杭州城市大脑,为城市生活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界面,为民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变革基础。市民凭借它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对杭州城市大脑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杭州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对此,杭州的民政事业必须对标“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紧紧抓住民政事业和高新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态势,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为杭州民政事业数字化变革提供动能和技术支持,打造杭州民政事业“最江南、最科技、最人文”的鲜明标识。

“高度”与“温度”并重,是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重视“向上突破”的高度,又要注重“向下兜底”的温度,这样才能把握城市治理的尺度。“人民城市·幸福家园”的目标就是让城市经济发展成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提高上,让社会发展成绩体现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上,让文化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上。对此,必须以“四个确保”的行动作为支撑,这既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破解相对贫困难题的客观要求,又是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没有一个人掉队:精准动态帮扶,确保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党的性质与宗旨要求民政工作必须凸显“时代性”。当前,杭州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难题,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仍缺乏长效的解决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而破解这一问题的第一步便是把瞄准目标下沉到户,了解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和需求。通过智慧救助系统对困难群众进行精准识别,有针对性地实行精准帮扶,增强相对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起覆盖面更广、兜底更有力、供需衔接更有效、主体更多元、方式更人性化、专业化、智慧化的民政工作新格局,让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能分享杭州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成果,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

没有一个人被遗弃:构建常态化帮扶与应急性救助相结合的体系。全球化、高科技、高风险的特征在中国的城市中体现尤其明显。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凸显矛盾使得城市居民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冲击。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出型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导致支出型贫困的因素往往就是突发风险性事件。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便是突发风险性事件的典型代表,其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也使得应对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命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常态化帮扶与应急性救助相结合的救助体系,实现对常住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全面关怀,尤其是对因为突发风险而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给予及时有效的帮扶,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形成兜底与预防性结合的社会保护体系,构建高质量的社会安全网,完善贫困风险治理机制。做到让城市建设时时见“人”,让受困群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让城市建设处处爱“人”,让受困群众在杭州的每一处都可以得到帮助;让城市建设事事為“人”,让受困群众体会到杭州高质量的服务与人文关怀,确保没有一个人被遗弃。

没有一个人受冷落:照料慰藉并重,关注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杭州的民政事业正处于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关注城乡各类特殊群体,分层次、分类别地了解各类群体的需求,通过现金、服务、实物等多渠道、多维度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确保没有一个人受冷落。对此,一是要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主动关怀特殊群体,采取志愿者帮扶、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帮扶氛围,推动精神帮扶与物质帮扶相结合,铸就全社会帮扶合力。二是要强化科技赋能,让新兴技术为城市治理赋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以实现“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没有一个人在局外: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大帮扶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帮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前,民政信息还存在更新不够及时、部分信息存在遗漏的情况,还存在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部分民众配合度不高的现象。此外,基层队伍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参与主体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方式与手段还需要进行智能化创新与变革。同时,杭州“人人受助、人人自助、人人互助”的救助文化尚未形成,仍需要着力普及救助文化,促进信息、资源、队伍统筹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帮扶共同体”,健全基层民政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民政的线上有形化、线下实体化、队伍长效化为目标,以统筹信息、流程、队伍、方式为抓手,以建设党建群团共同体、部门共同体、社会组织共同体、乡镇村社共同体四个执行共同体为内容,对信息、流程、队伍、方式进行统筹优化,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最终形成线上平台有形化、线下整合实体化、队伍延伸长效化的多维立体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大帮扶共同体,形成多中心共同治理的格局,确保没有一个人在局外。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民政共同体杭州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一图读懂“粤省事”民政服务专区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北京通—民政—卡通”开始发放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杭州旧影
关于加快民政事业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