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桂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的探索及思考

2020-09-26 13:31杨海燕
戏剧之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桂剧传承保护

杨海燕

【摘 要】桂剧是广西特有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流布区域广,在民间拥有广大观众和市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桂剧在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积淀,涌现出一大批造诣高深的桂剧艺术家,在广西地方剧种中具有代表性。而灌阳县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因此,传承、保护和利用好灌阳“桂剧”这个老字号招牌,对于建立“国际旅游胜地”之灌阳乃至大桂林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县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灌阳;桂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008-02

一、灌阳桂剧的发源成长历史

宋末元初,灌阳文市镇月岭村始祖从湖南零陵地区湾夫村迁入今天的月岭,该村“朝山奇峰,来龙真秀,如犀牛望月”,故名“望月岭”,简称“月岭”。至今已有750年的历史,全村均为唐姓,有500多户,近2000人。该村的明代和清代建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院堂且保存完好的有:多福堂、锡嘏堂、翠德堂、继美堂、宏远堂和文明堂,每个院堂均由八九座大屋组成,其中锡嘏堂堂内还建有唱桂剧、演桂剧的戏楼。此外,全村还另建有两个桂剧院和一个传承至今的桂剧团,在职团长唐章仁老人,可算是大桂林乃至广西年龄最大的桂剧老团长。桂剧本是从湖南的祁剧演变而来,而月岭村的居民早在750年前就从湖南迁来,从这些古老的戏楼、剧院和古老的桂剧团延续至今来看,足以说明桂剧的“发源地”在灌阳,在月岭。

为什么说桂剧的“发祥地”也在灌阳呢?说来更有它的科学道理。众所周知,清末名士、台湾巡抚唐景崧是桂剧改革的第一人,是桂剧改革的大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出于无奈,爱国将士唐景崧从台湾回到桂林,进行桂剧的传承,亲自撰写剧本,招募艺人乐师,定曲牌,谱乐曲,并在榕湖之滨——五美堂建戏台,创办规模宏大的桂剧团,名曰“桂林春班”。同时还创作了40出戏,收集整理在《看棋亭杂剧》一书之中,成为桂剧独有的剧目,从此桂剧作为广西地方戏曲而发扬光大。通过唐景松对桂剧的改革与创新,桂剧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唐景崧还把亲手创作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剧目,带回灌阳故里江口村和同姓不同宗的月岭村进行传播演出,让他们大开眼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桂剧颇具艺术魅力和艺术特点,在八桂、三湘大地影响极大而广为流传,被国家列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载入史册。

唐景崧是桂剧改革的第一人,又是土生土长的灌阳人,所以说灌阳又是桂剧的“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也是专家公认的。桂剧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是广西的、桂林的,更是灌阳的,是灌阳人民的荣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桂剧也有它的辉煌。据说,清末康有为到桂林宣传维新变法,最喜爱看唐景崧的桂剧,看完戏后康有为感慨万千,为唐景崧赋诗“妙音历尽几多春,往返人天等一尘。偶转金轮开世界,更无净土眷无亲。黑风饮海都成梦,红袖题诗更有神。谁识看花皆是泪,雄心岂忍白他人”的千古诗篇。1952年国庆,由广西桂剧团表演的桂剧《拾玉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全国首届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主要演员尹羲(艺名小金凤)和她的老搭档王化炎(系作者的叔叔,灌阳新街青箱人)等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八桂人民赢得了最高荣誉。

二、灌阳桂剧的传承保护现状

在灌阳县,除西山和洞井两个瑶族乡主唱山歌外,其他七个乡镇基本都有民间艺人会演、会唱桂剧。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桂剧,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重视培养桂剧新人和团队建设,重点抓好县内唯一公益性专业艺术团体——灌阳县文艺工作团的建设工作。为稳定该团演职人员的心,避免“跳槽”,除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款以外,参与县内重大活动的专场演出还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规定每次文艺演出必须包括桂剧传统节目。经过多番讨论调查研究,提出“文化兴县”战略,成立“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主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灌阳桂剧的传承工作,开辟了桂剧在灌阳传承与发展的新道路,开展桂剧惠民工作。目前,共计下基层展演桂剧400多场次,惠及群众达10万人次;日常注重桂剧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研习传统桂剧的表演风格,融入现代歌舞,创新桂剧的舞台形象,使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兼容;深入辅导业余农民群众桂剧爱好者,让桂剧这朵奇异之花开遍灌阳犄角旮旯;多次举办桂剧培训班,组织优秀学员参加桂剧专场汇报演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通过加强业余文艺团体的扶持,可以促进桂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例如灌阳县金葵花业余桂剧曲艺队,目前包括老文工团专业桂剧演员在内的演职人员26名。看到这一刚刚成长起来的“幼苗”,县委、政府部门不仅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资助购买演出服装和道具,配备专业的演出灯光、音响等硬件设备。他们昼夜加班排练桂剧,力争为“文化立县”贡献力量。文市镇月岭村“老字号”——月岭村桂剧团进行交流演出,他们“一队一团”合力打造,表演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桂剧《宝莲灯》《二度梅》《白蛇传》等剧目,在当地群众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依托文市镇月岭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纳入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體系,与广西桂剧团、桂林市桂剧团共同构成桂剧艺术的区、市、县三级传承保护格局。

三、灌阳桂剧传承保护面临的实际困难

目前尽管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可灌阳桂剧的发展仍然濒临失传,隐现传统流失、人才断档、民间演出举步维艰等困境。而且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日渐淡化,因此急需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及时投入专项经费,组织人员力量进行发掘和抢救性的保护,使桂剧在灌阳风采依旧,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于非遗中心为原灌阳县文艺工作团全员划转,人员编制空缺,年龄老化,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加之专业的设备、器材(如摄影机、相机、电脑等硬件设施)尚不齐全,因此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在桂剧资料的整理和撰写方面,更是缺乏优秀的写作人才。

四、灌阳桂剧传承保护利用的探索及思考

桂剧在灌阳拥有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积攒了很高的人气。况且桂剧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国家的重点保护。本人认为要加强桂剧在灌阳的发展,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灌阳乃至整个大桂林作为桂剧的发源地、发祥地,首先要承担起桂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的重大责任。

(一)形成传承、保护和利用桂剧的共识。特别是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桂剧这一来之不易的文化品牌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的高度重视,在人力、财力上要给予重视和扶持。

(二)积极培养桂剧新人。目前不论是灌阳还是整个大桂林,唱桂剧、演桂剧的演员,几乎都是老面孔,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在桂剧舞台上看不到桂剧的“新人”,更谈不上“新星”。急需政府部门加强桂剧的传承,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有针对性地选送一批具有桂剧天赋的初中生到市一级或者区一级的艺术学校进行专门培养,成绩合格毕业后,分配到各院团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群艺馆工作,将桂剧的接力棒传下去,不断层,使之发扬光大。

(三)注重桂剧惠及大众。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引导,针对逢年过节或重大专题演出,至少要安排一个桂剧节目,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同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鼓励作者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老少都能接受的桂剧力作。

(四)搭建广阔的舞台。唐景崧是桂剧改革的第一人,被尊称为桂剧改革的“鼻祖”。灌阳要利用一年一度的、最热闹的“二月八”传统农具文化节,举办“桂林灌阳‘唐景崧杯桂剧大赛暨颁奖文艺晚会”,或者利用“桂林百姓大舞台”这一平台进行桂剧大比武,以此来营造“桂剧大家唱,桂剧大家看”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奖励机制。通过对桂剧的传承者、保护者,有突出贡献的作者、演员、编导等文化艺术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的有功人员进行提拔重用。每年举行一次评奖评先活动,实行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让桂剧的传承者、保护者有奔头,能够看到曙光,尝到甜头。

(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部门要将桂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及改善基础设施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舞台维修、道具、灯光、服饰等的添置。

五、結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创造力的源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桂剧在灌阳拥有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况且桂剧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了国家的重点保护。积极发展桂剧,应努力拓宽其在灌阳的发展空间,创造出新的辉煌。

“万里关山桑梓恋,千秋事业文化情”。桂剧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呵护,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努力。按照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灌阳乃至整个大桂林的桂剧艺术定会发扬光大,绽放异彩,桂剧艺术定会再次创造新的辉煌,为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增加文化内涵和提高艺术品位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桂剧传承保护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现代桂剧特点简介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现代传媒视野下桂剧的发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