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张海燕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正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这为各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以面向小学培养师资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为例,围绕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探索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解决思路,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满足岗位实际需求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6-0095-02
引 言
随着师范类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在2017年年底正式印发《普通高校学生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教师〔2017〕13号),这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开始进入专业认证的新时期。各师范类专业都面临着如何对接专业认证要求,寻找自身发展差距,改进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也为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提供了契机。
一、如何构建面向小学培养数学师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高校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随着这一“意见”的落地,围绕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部分高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始尝试搭建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人才培养体系[1]。
1.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可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合理地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素养;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含教师教育类课程、数学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学科应用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素质拓展实践课程主要是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类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2]。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可围绕“专业发展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实践教学训练与岗位技能需要相对接”的原则,尝试“两段式,双加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段式”即由两个阶段构成:阶段一为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及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及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阶段二为专业应用阶段,主要以应用数学方向进行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专业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加强”即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这一模式,该专业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首先,学校应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大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隐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标。其次,学校还应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使其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实现全员育人。
(2)实现实践训练与岗位技能对接
学校应努力形成“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课内专业教学指导、课外专业技能训练、校内素质拓展实践活动、校外岗位见习与教育实习构成。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目的在于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发展信息化的问题,全面提高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要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基础教育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全面提高基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还特别明确教师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但实际情况是,在国家给各类中小学大力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虽然各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任课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却不足以支撑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同时各学校的信息化网络管理也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学校,此类矛盾尤为凸出。
1.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畏难情绪
对于很多有固定思维与教学模式的教師来说,想要改变他们持续多年的教学习惯,主动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较强的畏难情绪,尤其是数学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要整合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付出的辛苦也就更多,但相应获得的认可却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现代信息化设备使用不够熟练
一是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涉及的新设备。二是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不能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硬件资源有限。有些教师没有机会实际接触到新投入的信息化设备。学校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致使大部分教师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实践经验。
3.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限,认识不足
小学数学教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了解不够透彻,无法实现将获取的资源与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只是简单地认为教学中信息化的应用就是多媒体课件辅助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各类素材的选取,课件展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不能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
4.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精力有限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除要开展正常的课程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一些类似于班主任等的管理性工作。这使小学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疲惫不堪,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如何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师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小学教师除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为社会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师范生在毕业时具有筛选和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具有在合理范围内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对获得信息进行真伪鉴别的能力等。
1.围绕学科教育、教师教育构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首先应重视其与数学学科和教学技能培养的融合,其包含基础类课程、学科特色类课程和教学技能类课程。其中,基础类课程主要是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科特色类课程是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设置的课程,如几何画板、建模软件等,该类课程将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结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专业发展中;教学技能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如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制作技巧等。另外,根据当下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情况,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网络运营维护和管理类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校园网维护等。
2.符合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实际需求,优化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作为教师的自己,能够根据不同知识点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功能合理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最优化融合,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筛选和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获得信息进行真伪鉴别的能力、在合理范围内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因此,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对选取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宗旨,课程内容要体现实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不能只注重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而是要以教师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
3.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教师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需要组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教学,又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两者较好地进行融合,实现最终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只关注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大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小学教学特点等方面的培养力度,进而加深教师对小学教师岗位实际需求的认识。
结 语
总之,作为面向小学培养数学教师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未来的毕业生所具有的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各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根据当代教师岗位的实际需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高越飞,赵丹,伍中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2):22-23+28.
康玥媛,吴立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03):41-47.
冯友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69-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张家口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19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艳(1978.11—),女,吉林辉南人,本科学历,副教授,曾获张家口市“科研先进个人”称号。
张海燕(1979.7—),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学位,副教授,曾获张家口市“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