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0-09-26 12:11张雪琼
求知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元认知批判性思维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逻辑起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积极影响。在信息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今天,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造就和自我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认知偏差;元认知;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2-0060-02

引 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国家推出的“强基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基础学科的重视,虽然“钱学森之问”和“强基计划”都是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反思和试点,但问题的根本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思维培养的缺失。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展开具体的探讨。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也不是“批评”,可能有人会望文生义地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错误言论的否定,也有一些人会将其解读为一种单纯的思维技巧,但实际上这些理解都是有失偏颇的。《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和“明辨”是比较接近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指“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社会层面来说,是一个社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一个人自我思考和自我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免于迷信和盲从。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学生无法主动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思考,那么最后只能被大量的信息裹挟甚至淹没。其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他们保持冷静,理性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保持警惕,进而认清学习的本质,明白学习的责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才能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具有创新型思维的社会才能创造出新的科技和文化。所以只有从基础教育阶段就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为我们所追求的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为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基础。

二、信息泛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影响

有人说:“古人少识多智,现代人多识却少智。”究其原因,大概是古人获取知识不易,故而思考便深,现代人获取知识太容易,思考便少了。传播媒介由纸质文字向数据通信的改变,无异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的变革:广播、电视、互联网到现在的自媒体,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障碍,导致信息量呈几何级别增长。信息泛化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及,至今信息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跨越了很多个层级,并且大大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行为和效果。

在纸质文字媒介的时代,文字传播的建构在富于严谨逻辑的同时,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相较于传统媒体直观的信息输出,网络媒体包括现在许多所谓的自媒体,不再局限于信息输出,而是更倾向于将信息加工后输出,换句话说是带有功利性质的信息输出。而价值观尚在养成期的学生,极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比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那些被加工过的带有倾向性的信息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偏差。

赫尔伯·西蒙认为,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难以察觉的心理因素对我们的思考产生干扰,心理学家把这些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为认知偏差[2]。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的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加工方式,感性的思维加工速度比较快但是加工比较粗糙,而理性的加工方式虽然比较慢但是加工精细,我们做出决策时,如果感性的思维加工战胜了理性的思维加工,就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这是认知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在客观上,如果是过度的信息获取,我们的思维在信息处理上难以负荷,也会采取一些自身难以意识到的规避措施,进而做出非理智的判断,这是认知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认知偏差的產生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认知偏差本身是非理性的,同时学生自身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所以有些学生虽然有时能学到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思维模式仍难以改变。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可能是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理解的。高中语文的主观题需要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教师可能在课堂上已经反复讲解过同类型题目的思考方向,但是一到考试,学生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向去写,这就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其实,学生在写答案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认知偏差,自然也就没有意识到答题时需要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备课时要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路径设计

我们日常说的“思路”其实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但是课堂的思维确实应该有路径,而且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课堂的思维路径进行规划。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遵循逻辑规律的递进,如从文本的含义到意义、从概念的定义到运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逻辑解读顺序,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能遵循教师所规划的方向了。其次,学生的预期思维所得也应该纳入教学目标中,而且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时,除了要遵循已规划的思维路径,还要预先分析不同的思维路径可能会得出的不同结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3]。最后,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认知偏差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而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和互动。例如,制作教学课件时,教师就应该避免过多展示与课程主题内容相关性不大的信息,以免学生做无关联想进而产生认知偏差;教师也要减少自己思考结果的直接展示,避免学生产生思维的跳跃甚至直接放弃思考而接受教师的思考结果。

2.上课时要采取顺势逆思的提问技巧

有些学生缺乏思考的习惯,难以发现问题,所以也谈不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语文练习讲评教学中,只要公布了语文的主观题答案,没有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学生就会顺着参考答案解读文本,事实上学生只是理解了这一种解读方向,并沒有对答案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在课堂上,在公布答案之前,教师可能要多做一点、多思考一点。所谓“顺势”就是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置,当然最关键的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4]。有些教师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经常将问题设置成“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二选一的选择题,但这样容易扼杀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经过逻辑推理加工就可以得出结论。所谓“逆思”就是围棋术语的“复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反向寻找学生的思维路径,通过这个过程,大部分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的。

3.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元认知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对思考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监控[5]。批判性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能发现思考过程的瑕疵,进而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更理性的结论,而理性的结论通常会接近参考答案。在练习或者考试等学校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过程总是能收到积极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校正,而自我监控和自我校正正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核心要素。笔者在组织高三学生进行作文审题训练时,经常会遇到学生写作偏题的情况。学生在写作时,常用的手段是对材料要求分析的对象进行推论,然后将推论结果作为写作主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常常出在最后一步——将推论结果作为写作主题。因为写作主题是在审题之初就已经确定好的,最后一步又将其推翻了,这就导致了整个审题过程的偏差。在反思思维过程的时候,如果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的错误,将其修正,他们在下次的训练中再犯同类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作文训练中,对同一个题目的审慎思考和升格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4.课后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不能完全显示在试卷分数上,因此,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应该被提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自我意识”并非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而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6]。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和认识生活,就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投影。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学生能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加工,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都通过自我意识得到展现。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自我意识,才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出理智而独特的判断。

结 语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以期学生的思维能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09):12-19.

崔晓红.认知偏差与批判性思维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9(05):72-75.

韩凯.元记忆研究的理认框架[J].心理学动态,1994(01):29-33.

潘晓东,石新华.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元认知意识及策略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06):43-45.

基斯·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时荣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张雪琼(1985.1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元认知批判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