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

2020-09-26 11:50王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评价

内容摘要:海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基于人类活动创造而遗留下来的海州五大宫调和淮海戏见证了区域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人类活动,承载了海属地区发展的历史信息。对海属地区文化成果的全面认识、对全面展现海属文化特色、推广海属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属文化 非物质文化 评价

海属这个古老的名字,根植于一片神奇的土地。海属地区主要是指原来古海州管辖的现在连云港市区及辖区下的灌云、灌南、东海、赣榆四个县及沐阳(宿迁市)、新沂(徐州市)及莒南(临沂市)。这里依山傍海,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悠悠,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痕迹始于五万年前。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类早在五万年前就在此活动。这里山明水秀、物产丰裕、诸子百家、人文气息浓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聪慧耐劳的海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文化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为文化的传承昌盛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区域民俗与地理因素凝练结合的核心,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中饱含当地的地方特色、地区的民俗文化与人文雅俗。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属地区的文化精髓,久历岁月锤炼,文化积淀深厚,真实深刻地描绘了海属地区的民风风俗,构成了一幅融汇海属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海属地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背景

1.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化伴随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重大变动的转折,成就近代社会的转型,为当代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思想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时还没有随旧体制崩塌而消解的旧社会文化观念与新型体制相互影响,使知识分子群体与各文化阶层的文化观念发生嬗变。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当时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质性的冲击,而观念的更新又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契机。再加上当时的军阀混战,放松了文化的钳固,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相对完松的环境,社会转型往往是一个朝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海属地区立足当下形式,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资源,为区域人民思想解放供给能量,在重视现实的基础上关注时代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海属文化历经时代变迁,见证历史沧桑,却还愈久弥新,原因海属文化在动态发展中传承,在持续创新中转化,在广泛传播中适应时代变迁,解决时代的现实问题,助力社会的时代发展。

2.推动文化认同,促进地区复兴

中华文化多元,海属文化也是如此,多元文化需要文化的彼此认同。海属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依靠于共同核心价值的凝集,依赖于区域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共同支持。区域对海属发展的寻求,区域人民对海属复兴的期望,便是海属文化繁荣昌盛的坚实基础。海属文化对形成历史上区域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形成历史上区域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海属文化精神,激励海属地区儿女认同区域文化、维护民族独立,推动海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促进海属地区社会关系的平衡。

海属地区的文化要素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对于区域文化认同、增强民众和区域的凝聚力及城市复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海属人民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在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地区复兴、社会民主、人民幸福成为现实。勤劳果敢的海属人民夙兴夜寐,自强不息,以代代相传的海属文化精神推动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区域民族复兴。

二.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成果评价--以《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为例

非物质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了独特的精神内质,是历史长河及时代演变的投射缩影,是最具文化底蕴的理念之基。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是海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基于人类活动创造而遗留下来的,见证了区域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人类活动,承载了海属地区发展的历史信息。社会风俗、价值取向及精神风貌是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而这恰恰也最能突显海属地区特殊文化底蕴的文化文瑰,是最最深入人心的部分,这种非物质性的文化是整个海属地区的文化底气,是海属地区独特的文化自信。

1.海州五大宫调

在海属地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海州五大宫调这一经历了数百年传唱的民间音乐艺术瑰宝,就如明珠般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海州五大宫调通常被称为“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指的是流传于连云港市及周边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来演唱的艺术形式,分布区域以海州、板浦为中心北至赣榆县,南至淮安、盐城,西到沂沭河边,流传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1。

按曲牌分,海州五大宫调有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多为单支,主要曲调有[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以及[马头调]、[满江红]等2。细腻委婉、舒緩轻柔是大调的特点,唱词雅丽华美。如软平(天台有路)唱段,在演唱唱词“只落得草桥惊梦一场,虚热闹、虚热闹”时,唱词不多但是腔调不少,在唱“虚热闹”时发出感叹,多用于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近一百首的小调,多为明清小曲,如[京垛子][剪靛花][罗江怨][刮地风][杨柳青][跌断桥][凤阳歌][补缸调][闹五更][急口令][打牙牌]等。小调的节奏较大调而言明显明快,如急口令《活捉张三郎》唱段,“张三郎迈步乍出了门庭只见那柳荫站一位佳人”演唱时注重字多而腔调少。

小调如同大调一般,可单唱,也能和大调组成套曲。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乐,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对中国民间曲艺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2.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淮海戏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一向被人们视为“小戏”,其社会地位低下,各种方志文献中,至今还找不出有关演出活动的记载。因而,探求淮海戏艺术的起源,只能从早年艺人的口碑材料中来研究、判断。关于淮海戏起源的文章有许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说;

一曰“海州起源”说。海州一带流行群众喜闻乐见的[太平歌]和[猎户腔]两种民歌由当地丘、葛、杨三人对曲调加工,创作和形成了[怡心调]、[拉后腔],而后在海州为群众广而传唱。后丘去淮北,葛去鲁南,杨仍留在海州,以卖艺为生遂形成了今日安徽的泗州戏及徐州附近的柳琴戏和海州一带的准海戏。

二日“山东流入”说。约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的唐大牛、唐二弟两人,因饥荒讨生活到海州一带卖唱乞讨,后丘葛杨三人从其学艺,渐渐形成准海戏的雏形。持此说法的人物为淮海戏老艺人单维礼。单维礼约出生于1880年前后,建国初期已经70余岁,为准海戏传统剧目的留存贡献良多。唐大牛、唐二牛逃荒将一种完全陌生的演唱形式带到海州,一种异地的演唱形式如何在当地站稳脚跟而取代“主调”形成一个剧种,海州当地的民间音乐如何被吸收、同化等,似乎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三日“童子转化”说。在海州广为流传的古老演唱形式惯与巫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间一年一度祈求丰收和保佑人畜平安,均请童子演唱各种神书,进行“烧猪”、“了愿”。故有人推断,在童子戏的基础上淮海戏得以形成。淮海戏的剧目总体上都能既贴近生活,又贴近时代,具备乡情野趣、爽朗明快、清新生动。且内容大多直接源自平民的日常生活,饱有当地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元素,对研究海属地区历史人文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如淮海戏(催租)唱段,“主人把我夸夸我会当家 遇到庄上人他就把我骂我张福来人称张坏才”,这里的唱词有押韵,在演唱时就要注意其声腔的变化,而这正是淮海戏的特色所在。研究唱词、曲调与声腔的关系对于更好地推广淮海戏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和淮海戏,对于研究海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发挥其积极的成效,对于提升海属地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海属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海属区域形象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探究如何基于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活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为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湮没而是重绽芳华,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東: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2]喻太原、曹寿田.艺苑往事[M].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

[3]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N].新华文摘,2010, (C23):113115.

注 释

1.海州五大宫调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B7%9E%E4%BA%94%E5%A4%A7%E5%AE%AB%E8%B0%83/3415240?fr=aladdin

2.海州五大宫调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B7%9E%E4%BA%94%E5%A4%A7%E5%AE%AB%E8%B0%83/3415240?fr=aladdin

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馥,项目名称: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609

(作者介绍:王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翻译)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评价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