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及方法与途径

2020-09-26 11:36黄焕娜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黄焕娜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家国情怀、生态意识、科学精神、超我境界、仁爱之心、高雅趣味等,而德育方法与途径则包括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担负起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其教育不该只停留在口头说教的层面上,也不该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而应当也可以有其它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从性质看,“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1]。就具体内容而言,从宇宙到昆虫鸟兽,从自然到社会再到艺术,从政治到哲学、文化再到日常生活,语文可谓是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就主题倾向而言,语文中有欢乐也有悲哀,有温和也有激越,有颂扬也有批判。语文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思想道德育教育的绝佳素材。语文教师教学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以下列举几个主要方面,并做简要的说明或阐述。

1.家国情怀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在学生的思想上种下胸怀天下、爱国爱家的种子,才能使学生真正爱家、爱国。而部编教材中此类课文比比皆是,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有《黄河颂》、《最后一颗》、《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四篇文章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生态意识

地球只有一个,但由于人类过度地索取,现在是危机重重。故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在今天非常要紧。而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也不难找到。如八年级下册中的《大雁归来》,就是一篇富于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日记,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大雁的喜爱之情,呈现出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3.科學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内核,是探究世界的原动力,是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的基础,其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的问题。这些科学小品文,介绍科学知识,展现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4.超我境界

生活在温饱无忧的年代,孩子很容易患上“精神缺钙症”,他们多数注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所以,如何促使学生克制自己需求和欲望、多从他人甚或人类需要的角度去做人处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德育问题。像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一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用特写镜头展现居里夫妇用四年的时间脚踏实地忘我工作来提取镭的过程,极具“超我境界”教育的内涵。

5.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做人的根本,有仁爱之心的人必是尊老爱幼、善良忠厚、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语文在这方面的德育素材颇多。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杨绛先生的《老王》、综合性学习的《人无信不立》等等。

6.高雅趣味

在面对世界万事万物时,心性崇高者必然从事崇高的事业,趣味高雅者必定也是淡泊明志者。如同人的才能一样,高雅的趣味是可以培养也是应该培养的。而语文课中,就不乏这方面的材料。如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和《爱莲说》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从物象入手,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志趣,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趣味”[2],包括“陋室之乐”、“君子品性”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1.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方式,常常被理解为是说理,进一步的认识则是,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而实际上,审美教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育方式,是语文学科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优势和魅力之所在。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是硬梆梆说教,而是利用美育独有的形象、情感优势,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如果把语文课堂的德育内容与美的形象、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就能对学生因势利导,在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黄河颂》时,笔者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既借助录播像感受黄河的宏大场景,也借助交响乐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体会、理解作者的意旨是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这种德育与美育结合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容易把爱国爱家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为了“中国梦”“强国梦”而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若想语文教学有更好的德育效果,就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而且更需要课外阅读,尤其是能真正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3]。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课内阅读的时间、材料都很有限,而课外阅读则相反。当然,读什么样的书也必须精心挑选,因为它“对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变化发展至关重要”[4]。显然,应当让学生多读那些可以促进“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5]的书,多读那些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地”、“精神世界的巅峰”[6]亦即“高值化”[7]的书,而非那些往往是“短命”、“浮浅”的书[8],如“时尚”[9]或“通俗”[10]之类的。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外“整本书”阅读更具德育的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那些具有“可接受性”的书[11],而不要以为“越是高大上就越是具有良好的德育效果”。不然,就有可能把小朋友培养成“缺失童真”的“小大人”,或是由于阅读难度太大而窒息了小朋友的阅读热情。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