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一个适宜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文明道德的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制度保障、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师资发展和评价体系等环节贯彻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塑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 人文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9(a)--03
人文素质是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和自我实践等教育途径将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内化于心所形成的气质、品格和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又是一种道德品质,其外在表现为人的道德、志向、情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文素质解决了做人的问题,是形成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人文文化关系到国家强弱、民族存亡和社会进退。北大叶朗教授指出,人文科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会的人文导向和价值导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杜时忠指出,人文素质涉及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两方面,它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通过品德情操、价值取向、心理性格、文化修养和观念意识的外在表现来展示个人。人文精神包括人的体验能力、创造意识、理性精神和适应能力等,人文知识则包括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和综合化知识。
1 高职人才培养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课程教育等途径将人文素养内化于心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近来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评价机制,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式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情感智慧,丰富其内在感情。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将克服重理轻文现象,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加强高职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高职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改变当前人文素质教育断裂的现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高职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重视并不代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获得了成功,问题仍然不少,大部分高职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高职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保障支持力度不够
制度建设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大多数高职没有明确领导权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领导组织没有发挥应用作用,指导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教育经费投入往往以教学建设为导向,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很少,且忽视经费管理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使得条线工作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很多高职在制定信息化建设政策时更倾向于教学、科研和管理领域,没有指向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
2.2 课程体系缺少规划
课程体系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很多高职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一般以公选课、社会实践课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且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大多是根据教师的兴趣设置,涉及领域比较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指导,处于“放羊”状态;课程类型不多,人文素质类教材偏少;课时数也不多,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和晚上;传统教学方式已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相互联系不够、交叉较少、融合度低,两类课程表现出相对独立性,专业课教师以传统的方式授课,往往没有考虑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时难以获取人文知识。
近年来,国家频频提出要增加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很少有相关政策针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及考核。制度保障的缺乏,高职难以科学有效地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而针对高职院校来讲,其3年制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重且学制短,使得课程设置时明显出现重专业技术课程轻人文素质课程现象。
2.3 校园文化活动及环境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指导、缺乏顶层设计、内容单一,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流于形式,且存在庸俗化思想的倾向,难以起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部分高职侧重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实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忽视人文素质层面的需求,很少组织人文色彩浓厚的活动,无法通过活动来提高人文素质,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缺失。而社团活动往往以拉“社会赞助成效论英雄”,赞助广告满天飞,反而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高职环境建设方面,如文物景观、宣传栏、标语等,往往显得功利化,缺乏人文气息。
2.4 部分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为人处事原则、价值观、文化素养等对学生的熏陶起到示范作用。然而很多专业教师并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使得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素养不高,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国学、史学、文学等综合知识匮乏,自身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大多数高职为提高综合排名,评价机制的制定往往以科研和教学效果为导向,侧重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成果为主的评价聘任政策,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没有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人文素养培养计划,使得部分教師的人文素养缺乏。
2.5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评价体系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助推器。高职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不健全,校园文化活动没有有效指导,也没有政策上的奖惩机制。另外,环境建设的评价机制,往往缺乏合理的人文要求,以可视化效果评价为主,使得高职以追求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时具有盲目性和短期性。部分高职虽建立了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部门及二级学院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学生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影响教育效果。
3 高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强化过程保障机制
过程保障机制要配套。首先,应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教务处、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全面规划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部署相关工作。其次,重视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项经费,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尤其是校友捐赠等形式,并定期拨出一定经费用于人文素质教育图书购置及科学研究等。在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制定经费管理办法,经费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并单独核算,保证专款专用,以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3.2 完善课程管理体制
(1)全面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反对低级腐朽思想,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其次,要改变人文素质程的基础性结构,体现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特点,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合理分配人文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人文素质必修课的比例,尤其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建设,聘请学者专家,组建校内外共同参与的课程研发团队,充分调研和论证,结合学校发展理念,设计少而精学术价值高和人文含量足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同时,对学院与教师明确教学任务与责任,鼓励教师开设国学和文学等人文类选修课,如文学欣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戏曲、史学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仁爱礼仪、和谐宽容、诚实守信、孝亲敬老等美德。
(2)充分融合专业课与人文课。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将人文知识要求纳入专业课的培养计划,并引导专业课教师与人文课教师加强沟通与融合,鼓励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乃至专业领域的人文素质内涵,创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将人文知识融合进专业课,使人文素质教育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如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安排为例,在培养市场开拓、适应市场经济等基本专业技能之外,加强诚实守信、客户服务等行为规范和品质,塑造诚恳、穩重、谦和及彬彬有礼等个人形象。其次,结合专业建设开设人文课程。在社会大环境下,光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还必须具有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人文课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在人文课教学中选用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以拓展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人文素质教育应具有持续性和纵向贯通性。人文素质教育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学校应根据专业各学习阶段设置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各阶段的课程有先后衔接,防止出现中断现象。
(3)大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教育现状来看,网络教学还无法取代传统教学主阵地的位置,高职教师可将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手段。通过传统课堂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将辅助教学内容、视频、作业等资源置于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 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扩充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学更优质、更全面、更高效。课程作业方面,学生可在网络平台提交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更快捷。通过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3.3 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1)加大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力度。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色,要富有人文气息,注入民族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设文化走廊或文化长廊,在校内学生可以感受人文气息,从中理解、认同中华文化,进而热爱中华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人文交流的场所,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校园热线和校园广播,加强人文精神宣传,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素养熏陶。学生社区可以通过寝室美化、食堂美化、社区宣传栏等加强人文气息,从而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让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一般由学生组织举办,学工部门应及时了解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创作,举办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比赛、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相衔接,将理论知识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使得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顽强的奋斗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问题,从而塑造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3.4 完善教师选拔培训机制
在招聘教师时,高职既要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要考虑人文素养等综合情况,将人文素质考核要求融入笔试和面试中,把好进口关。另外,高职要构建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机制,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和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文科学素质、传统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综合培养,打造专业与人文皆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与人文并重的高素质学工线管理队伍。
3.5 健全教育评价指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高职要从评价主体、评价要求入手,全过程、全方位地评估评价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吸收社会人士、校企合作企业专家、知名校友、学校师生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评价机构建设,调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检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确保评价机制公平、公正。评价要求要打破唯成果论,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的应用,比如各类奖助学金评比,组织发展、先进个人评比等,让学生找到兴奋点,从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R].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019-01-24.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2017-10-18.
黄达人.关于高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01).
过仕明,邸春姝.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王志凤.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16).
王爱民.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05).
靳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
梅惠平,王丁国. 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J].科技视界,2020(06).
梁晓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J].鄂州大学学报,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