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蓉芳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包含识字造句等基本内容,还涵盖了阅读与写作等延伸内容。在核心素养日益成为焦点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引入了对综合运用能力有更高要求的生活化原则,强调生活与写作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写作中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将观察所得转化为写作素材,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一、生活化原则:生活即教育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并强调生活决定教育,即生活为教育提供了最基础的原料和养分。其次,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源泉,还是教育的归宿,教育要为生活服务。因此,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生活化原则意味着强调语文核心素养,让写作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教材,应在生活中汲取养分,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服务于生活的技能。
二、小学作文生活化原则的课堂表现
在生活化原则的指导下,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窗口与跳板,教师要扮演指导者和启迪者的角色,减少学生对教师与课堂的距离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不要用模式化的模仿范文的遣词造句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同时,在教材中暂无写作练习的情况下,教师可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阅读文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生活化原则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天性,能拉近学生与課堂、教师的距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实施小学作文生活化原则的方法
1.明确目标,创意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启迪非常关键,需要在保护并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把生活化原则作为作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的思维与学习习惯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教师便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引入生活话题,启迪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完《怎么都快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揣摩“快乐”的含义,分享快乐的经历,这样的过程便是将生活经验素材化的过程。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将粽子带到课堂上,通过实物教学辅助《端午粽》的学习,让生活化符号走进课堂,并结合文章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粽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让生活化原则走入小学作文教学,同样也要让写作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醒学生不断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教师可以写日记或者周记的方式贯彻作文生活化原则,并结合课文在内容上进行规范和指导。比如,教学完三年级上学期的《秋天的雨》与《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后,教师可以“秋”为主题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化写作。除去主题和内容的限制外,教师在其他方面需尽量放宽要求,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训练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以及转化素材的能力。在批阅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尽量不要用模板和个人趣味评判文章的好坏,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读写结合
在课外实践难以触及的领域,多媒体是实践生活化原则,帮助学生延伸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多媒体对课堂的延伸也有助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拥有了一定认知经验和写作能力的五六年级,教师可以更多地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获取丰富的素材。在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像,将白鹭、落花生、珍珠鸟等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多媒体更方便展示细节,通过放大这些符号和意象的细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观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形象和文字的相互呼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作细节,进而更好地抒情。
在核心素养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生活化原则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观察习惯。教师应该解放课堂,积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将日记或者周记等方式与课文结合,鼓励学生书写生活。最后,教师要善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感知能力,使写出的作文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