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文艺思想具有民族性的原因探究

2020-09-24 03:11韩立平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周扬民族性

韩立平

摘    要: 周扬文艺思想具有“民族性”特征,是“十七年”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命题。因此,对周扬文艺理论民族性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追求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回应现实对文艺的新要求,三是探索文艺大众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 周扬    文艺思想    民族性

“十七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面临的是“纵”与“横”的问题。既需要面对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又需要面对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文化适应这样的环境,必须坚持其中的文化“民族性”。由于周扬在“十七年”时期所处的政治地位,周扬文艺思想中的“民族性”在“十七年”时期是具有代表性的,对其“民族性”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追求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

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要做到“推陈出新”,从三十年代我们就在讨论如何利用旧形式,因为只有利用好旧形式才能探索新形式。文艺座谈会以后,我们对待旧形式和民间形式要求建立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础上。新的文学艺术是在旧的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两者不可能断裂开来。必须尊重古代的文学艺术,相信自己的民族,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新文学艺术,这种新文学艺术是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一切作家、艺术家都必须认真地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遗产,把继承并发扬民族遗产的优良传统引为己任”①(254)。只有这样,我们发展的新文学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民族作风和气派。所处的时代是新的,我们需要用新的文学艺术表现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因此丢失民族传统,歪曲历史事实,进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文学艺术创作。新文学艺术要赶超前人,但是前提是我们要学习他们,熟悉他们,而不是想着割断与他们的关系,抛弃民族传统是不可能进行更好的创作的,这才是符合文学发展的传承性规律的。

我们对于外来文化要批判地兼收并蓄,不能全盘接受。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我们努力地发展新的人民的文学艺术,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许多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糟粕文化的影响。在这一点上,面对新的政治经济机遇,文学艺术工作者在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时候必须树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一态度,这也是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学艺术不仅要靠作家和艺术家,还要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艺是要服务于大众的,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素材和经验进行创作,使我们的文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文艺。虽然人民群众之前生活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之下,却仍然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戏剧和民谣等文学艺术作品。当人民群众面对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时,文学艺术也要有新的思想和方向。如何让文学艺术体现国家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如何更接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都需要文学艺术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1955年周扬在电影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其中后四部分就是谈文艺创作的规律,认为文艺创作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要深入人民群众,通过人的形象反映社会,再影响人的精神,以此充分发挥展现文学艺术作品中生活的真实、道德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这些在古代优秀作品中也能体现。

二、回應现实对文艺的新要求

重视对旧文学的继承,发展具有民族性的新文学,不仅是文学艺术本身发展的要求,还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我们的文化市场上,既有当代的文艺作品,又有古代和外国的作品”②(280)。面对文化市场上这一情况,如何发展具有民族性的新文艺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外国文化优秀的经验是要学习的,但不能照搬照抄,“不同国家的实际相结合,不同国家的民族特点相结合,不化为民族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本身都难行得通”②(338)。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还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几年,注意了利用旧的,但对发展新的注意不够”②(272)。只做到了继承传统而忽视创新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长此以往,对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文艺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旧的文艺形式,学习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要知道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积累,这笔文学艺术遗产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有义务和权利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将其发掘、整理出来,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中优秀的成分保留并发展下来。只有这样,新文艺才能和传统文艺相衔接,新文艺才能超过传统文艺,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扎下根,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十七年”时期正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文学艺术必然会受到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扬发现“在若干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中,至今还存在有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重视不够甚至轻视的倾向”①(1)这一问题的存在,原因是盲目地崇洋媚外。一些作家和艺术家认为学习必然是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遗产都是陈旧的、腐朽的,没有可以值得学习的。这种照搬西方文学艺术的“洋教条”主义,既不利于继承民族传统,又不利于发展新的文学艺术,使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脱节,背离人民群众,妨碍了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历经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压迫,一些中国人丧失了部分民族自信心,不由地认为外国文化都是好于中国的。照搬外国的文学艺术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事实上,这些形式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不喜欢也接受不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口号没有很好地落实。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文化也要站起来,建立具有民族性的中国文学艺术是必要的。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将文学艺术界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党和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当时是必要的和适时的。要想真正做到这一方针,文学艺术方面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学习,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形式。同时,周扬提出“作家艺术家总是按照一定阶级的政治、哲学、道德、美学的观点描写生活,巩固本阶级的基础,而不是只宣传本阶级的每一项政治行动”②(46)。这就明确了文学艺术是对现实进行客观的反映,但不是为了反映而反映。文学艺术的具体任务可能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改变,但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不可能改变的。不仅需要政治和艺术的统一,更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两者的统一,就需要让文学艺术做好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的工作,做好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的工作,真正进行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学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文化工具,把古代的和现代的文学艺术精华普及开来并走向人民群众,才能使文学艺术的创作贴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新文化艺术作品。

三、探索文艺大众化的新途径

“每个民族的文艺都应当有表现自己民族特点的民族形式,何况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五亿人口的,有大约四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的伟大民族,它的文艺是必须具备自己的民族特有的形式的”①(152-153)。文艺民族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和历史必要性。文艺的大众化发展与民族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需求发生改变,相应地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两者的意义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出现了新的人物、语言、主题和形式。如何将大众化与民族化相结合,这是二十世纪文艺发展一直追求的问题。其实从“五四”之后,文艺界就开展了多次有关讨论,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有了解决问题的相应途径和方法,那么人民群众所追求的文艺“民族形式”是什么样子呢?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民族形式应当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③(534)。这一句话点明了文艺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解放区的文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具有民族性的文艺传统保持密切联系,“推陈出新”地利用旧形式发展民族文艺,使我们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建立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礎之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文学艺术方面也需要发展。我们强调文学艺术创作要表现“新”,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但是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脱离人民群众,这些“新”的创作不是文学艺术家闭门造车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轻视从人民群众获取创作的素材和养料的想法是错误的,创作的作品是不可能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那么何谈提高呢?正如周扬所说的那样:“文艺如果不采取群众所喜爱的,便于群众接受的形式,就不可能普及到群众中去,同时自然就不可能达到文艺的真正提高。”①(152)新中国文艺不仅要继承解放区的优良传统,更要吸收国统区一切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及艺术流派,才能真正将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相结合,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真正做到毛泽东提倡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文艺。

社会文化生活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发生了不同以前的变化,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必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力推手。但事实上,此时的文学艺术还没有完全发挥这样的作用,正如,周扬1956年提到:“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受到人民的称赞。但是,也无可否认,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①(472)这一点说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还存在某些问题,最起码文学艺术的发展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一点是肯定的。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此时是合时宜的,能够积极地调动作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任何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进行继承这一环节,才能创作出新的文化。1959年,周扬在创作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对文艺工作的希望和对作家的要求,希望作家能够和群众结合,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想让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真正成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品,成为社会主义时代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就必须紧随人民群众新的精神品质,深入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熟悉人民群众的各种人物形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可能被群众所喜爱和接受,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综上,周扬文艺思想性中具有“民族性”这一特征,从原因分析来看,一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回应现实的要求,三是文艺大众化的要求,但总的来看就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因为文学艺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民群众的问题。

注释:

①周扬.周扬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②周扬.周扬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周扬民族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Parity–time symmetric acoustic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plates with active external circuits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Generalized ionospheric dispersion simulation method for wideband satellite-ground-link radio systems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