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0-09-24 03:11张文霞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人文精神课程思政

张文霞

摘    要: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挖掘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个人修养美德、教育教学思想、民族自信心等人文精神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理论与思政理论的自然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人文精神    课程思政    育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观念,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总的看法与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核心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起到引领思想的作用。“古代汉语”是一门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工具课,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和人文性,对于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汉语”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其中涉及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诸如我国古代的汉字文化、服饰文化、姓名文化、宗教文化及职官制度、天文现象等,并且包含了很多极具教育意义的哲理,有利于传承我国古代良好的道德品质,凸显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为例,其文选部分收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优秀文化典籍,以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仿古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收集了古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哲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该课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古代教育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文化美德

“古代汉语”教学由文选和通论两部分构成。其中,文选部分有不少古代的作品凸显出个人修养文化美德。例如《论语·学而》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了古人立身行事的个人修养,《论语·为政》中孔子教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做学问或者做人、做事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弄虚作假;《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以看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良好品质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个人修养和美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孟尝君礼遇冯谖,可以看出古人在交往中非常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左传·祁奚荐贤》中祁奚举荐人才时能不避亲不避仇,“无偏无党”,体现了祁奚雍容的气度和胸襟。通过教学,当代大学生从古人身上学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古人具备的良好美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

“古代汉语”文选中有一部分篇目反映了古人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及爱国主义精神。如《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通过列举舜等人在逆境中崛起的事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从侧面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再如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对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在他们的文章中都有体现。当我们学习这些篇章时,可以深深体会到他们对自己理想执着的追求。同时也有一些篇目反映了个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论语·微子》和《岳阳楼记》两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论语·微子》主要讲授的是孔子对作为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孔子说个人应该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作品,其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关心天下大事的爱国家、爱社会的精神。另外,《左传·晋灵公不君》中,赵盾逃亡时宁死也不愿离开祖国,结果使自己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左传·楚归晋知罃》中知罃面对楚王的一再逼问,始终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敬,忠君爱国的思想表露无遗,这些都是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认真学习这些文章,在教学中融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从中汲取良好的精神风范,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说教,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传承古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古代汉语”教材文选篇目中《论语》与《礼记》有多篇体现了古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反映教学方法的,也有体现学习方法的,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譬如《礼记·教学相长》反映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发现不足,通过讲授寻找自己的困惑,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不断进步,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人的教与学观念;《礼记·博学》中谈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后代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及《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温习,温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思考,思学结合,不能只学不思,也不能只思不学;《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学习要善于从不同的人身上借鉴其好的一面;《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问的同一个问题回答不同,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上文章名句都反映出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对于教和学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值得我們传承和借鉴。

(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论在我国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必有的教学内容。王力《古代汉语》所提及的通论内容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语言内容,同时包括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可以直接学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人文知识。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简单地对古代汉语语言理论的学习,而是扩展了自己的知识空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如:学习文字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及构形特征,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文化及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学生通过对古代文章记载的姓氏、服饰、交通工具、天文历法等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文选所收录的古代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诗词歌赋等,亦可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及优秀文学作品的美。因此,一部《古代汉语》教材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异常丰富,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人文精神培养功能的措施

“古代汉语”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代汉语”教学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注重突出中华文化传承的功能,并将人文精神培养目标融入“古代汉语”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传统人文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古代汉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面对大学生,传统的说教显然用处不大,在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与教学时,要注意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锤炼教学内容,达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教学中重点关注语言理论的讲授。目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首先应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借助传统文化载体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进行正确引导。

“古代汉语”课程中涉及的古人的文化心理、生活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多得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讲解,让学生体会诚信的重要性;通过《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讲解,让学生感知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通过《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政者的民本思想;通过《孟子·所谓故国者》《左传·祁奚荐贤》的讲解,让学生知晓选拔与举荐人才的原则;通过《左传·楚归晋知罃》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和学习知罃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通过大量的古文阅读,了解与继承古人文化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毫无疑问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与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毋庸讳言,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经常传播正能量的知识,那么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肯定是有正面影响的。《孟子·弈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这句话就是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行为观念塑造的重要性。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古代汉语”教材中,文选的篇目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一一讲解,教学中必然有精讲篇目、略讲篇目和自学篇目的区分。教师选择哪些篇目进行精讲在教学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考虑,比如《左传》可以选择《晋灵公不君》《齐晋鞍之战》《楚归晋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等篇目进行讲解,教学中可以融入爱国主义精神、个人气质修养、民本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战国策》可以选择《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篇目精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民本思想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等。《论语》《礼记》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作为重要内容讲授,因为其中涉及的思想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多,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具体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一,应该适当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视频资料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和古代的宫室、车马、礼制、服饰等文化现象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感受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拓展第二课堂,成立科研兴趣小组,选择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如繁体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情况、姓氏的来源、古人名字号的使用、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及其变化情况调查等,让学生在调查与研究中深入体会和认知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亦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除去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外,尤其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所谓比较,既包括以古代汉语知识本身的衔接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比较,更应注意古今汉语知识的比较。因为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學习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言与文化知识。通过将古今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建立语言发展的历史观,了解古今汉语及文化的差异及历史传承性,更加深入地掌握和传承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孙雪英.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改革与探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94-99.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19194);2018年度长治学院党建、思政专项课题。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人文精神课程思政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