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颠倒说鲍叔

2020-09-24 03:11郗晓波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鲍叔讲道理齐桓公

郗晓波

我梦见自己正在学校的讲台上预备讲作文,有学生向我请教讲道理的方法。

“难啊!”我从老花镜边框的上面射出眼光来,看着学生。

“老师,什么是讲道理?讲道理真的那么难吗?”学生诚恳地说。

难哟!所谓讲道理,就是言说理由与根据。用塞拉斯的话说是“给出和要求理由的游戏”。你拿到一个作文材料,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你选定了一个人物,那就要分析这个人物。分析的意思就是要把事情拆开来看清楚。就像修理汽车,你不拆开看,就弄不清其内部构造。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要想弄清楚问题,就像算账一样,只能把账一笔一笔地算清,如果混起来算,肯定是一笔糊涂账。学生的毛病恰恰是习惯“混起来算”成糊涂账,突出的表现就是贴标签,那会永远将自己淹没在大众之中。

我们就以这则材料为例。分析人物需要先弄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这是事实判断,它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是史料,或曰证据。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是价值判断。考场上面给定的史料,对所有的考生都是平等的,写作文的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粘贴到事实上,也就是如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没有终极的解释,解释总是多元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竞争的。

“老师,你能不能结合材料中某个具体人物,详细说说怎样讲道理?”

好吧。这次作文中解释鲍叔的最多,估摸鲍叔比较容易论述吧。说论述鲍叔比较容易,首先因为是材料给出司马迁一句定评,“多鲍叔能知人也”;其次,论述鲍叔很容易轻车熟路走向励志的方向。励志性的核心内容讲的无非是两个字:成功。调侃一点说,励志性的作文都是心灵鸡汤,不论你熬制这锅鸡汤使用的“锅”是议论文,抑或演讲稿。这类作文多是泛泛而论,你只要浏览一下就会发现,其所谓的讲道理,也就是贴一两个标签,或“知人之明”,或“慧眼识人”。大多数的作文皆如是,说鲍叔凭借着一双慧眼,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齐国终成霸业,而鲍叔也因此流芳千古。然后再列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如吕尚之于周文王,魏征之于唐太宗等,但就是缺乏深入地去讲   道理。

假如你选择要论述鲍叔,讲“事业成功离不开知人之明”,那作文里一定要说出理由,即为什么“事业成功离不开知人之明”。你要不说清其中的道理,你的观点就是无根之木,别人无法相信。这样的作文就犯了“草率结论”的逻辑错误,即看到一点证据,不经周详思虑,立刻就下结论。你要作文,无论分析什么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叫理解;只有理解深刻了,才会对那些历史事实提供新穎的分析解释,因此,深刻与新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写材料作文讲道理讲的是事理,即不能脱开具体材料空讲什么抽象的哲理,把道理讲得深刻而新颖,胜过卖弄各种哲理和名言。

“老师,我的作文总是泛泛而论,怎么就是分析透彻、说理充分呢?”

我们还是以分析鲍叔为例。俗话说,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只能识草。鲍叔有一双识珠的慧眼。因为人才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只是人才坯子,知人就是你能在那个人还是一坨泥,甚至是一坨烂泥时,就看出他是人才坯子,且在生活大熔炉里冶炼烧制,也不会变形走样。比如管仲,史书上爆出他的黑料很多:经商贪财,与鲍叔摆个地摊也要多占便宜;打仗怕死,三次参加战斗屡屡弃甲曳兵而走。常人眼中那就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谁能看出管仲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可见,世上总归是牛眼多而龙眼少啊!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分析,鲍叔何以能“知人”呢?难不成他是天生有一双慧眼吗?非也。他的知人之明恰恰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人常常认为最了解的就是自己,其实恰恰对自己最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成了最具有启迪性的一句话。为何“自知”更难呢?因为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鲍叔正是在与管仲的交往中,或者说,鲍叔正是一头撞上了管仲,受到了强烈的反弹,通过观察管仲的种种,才发现了一个更真实、更深远的自己。

“哦,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所以,写议论性的文章就是要充分讲道理,用哲学家罗素的话来说,就是追问“理由的理由”。我们论述鲍叔慧眼识人时,更要追问“知人”为何不易,“自知”为何更难。这才是“理由的理由”。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都是由事情和道理组成的。事情可以显示,道理只能揭示。写议论文是看谁把道理揭示得透彻而醒目。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写作文,总是从故事中理解生活,不善于从生活中理解故事。所以作文里总是习惯罗列几个古代陈旧的事例,这样很容易虚化了文章的现实意义。我的老友马何义老师说得好:“材料只是个思考生活的由头和话题。”评析历史就是要在历史中观照现实,寻找自我。实际生活中,看走眼的事儿太普遍了,比如有一香港商人曾曰,他初见马云演讲,就认定这是一个搞传销的骗子,三寸不烂之舌能把死人说活。谁知这竟然是他生平最大的一次    走眼。

“但是,老师,您讲的这些道理挺深的,能不能再给我讲得浅一点,让阅卷老师一看就是与众不同的,能留下一点儿印象?”

好吧!我们再换个角度看鲍叔的“知人”。考生通常一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自然地将鲍叔的“知人”放在管仲身上;除此一点,你可以再偏离一下大家习惯的角度,引向齐桓公。鲍叔不但知管仲,更知齐桓公。他深知齐桓公欲成就霸王之业的雄心壮志,深知齐桓公有爱才惜才的胸襟与胸怀,所以他才敢于向齐桓公举荐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否则,他怎么可能去进谏呢?没有鲍叔,就没有管仲;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他们三个人和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兴国路上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成就了霸业。鲍叔看似成就了别人,但最终成就了自己,他的行为恰如老子所言,唯其无私,方能成其私。

所以,你若想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一见钟情,那就得充分讲道理。没有道理,事实不会说话;没有道理,历史没有意义。怎么讲道理呢?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稍稍偏离一下大伙习以为常的角度,别人说鲍叔知管仲你就说鲍叔知齐桓公。较难的方法就是能追问“理由的理由”。人们喜欢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事实不一定能胜过雄辩,因为真实的历史事实早已面目模糊,大家讲的皆历史故事。事实总需要解释,而如何解释则照例是雄辩的事。我是不大相信事实而更相信雄辩的,因为事实是死的,解释却是活的,否则,史评就不会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了。

“老师,是不是我明白了道理就能说理了?”

也不是那么简单。明白道理是前提,但在写作文时还需要把道理明白地阐述出来。讲道理就是讲出道理,但讲出道理不是有个道理在那儿放着你拿出来就可以了,讲出道理其实就是分析的过程,也就是道理形成的过程。讲道理通常不能指望贴一两句“知人之明”“慧眼识人”就能说清楚,也不能指望不做引申发挥就能说明白。所以,明白地叙述道理是一种特别的能力,否则,即使自己很懂道理,一旦要用语言明白地去表述,往往说得一团糟,甚至成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只有把自己明白的道理化成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明白了道理,这样的讲道理才能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透彻感。

“哦,明白了。谢谢老师!可不可以再给我讲讲怎样分析齐桓公和管仲?”

行了,不要成了啃“老”族。孔老夫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两个人物算是留给你的作业,自己试着去操练讲道理罢。

……梦醒,遂记之。

(山西省阳泉市阳泉三中;045000)

猜你喜欢
鲍叔讲道理齐桓公
“讲道理”的面包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讲理的八大戒律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