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虹
读写结合是将阅读输入转换为写作输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余映潮先生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实施建议。上面种种表述都在宣告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蕴含重大的教学效益。
要实现读写结合教学,必须先确立阅读与写作相链接的契合点,本文称之为读写结合基点。该基点的确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练笔效益。那么,读写结合基点具有怎样的特性?从哪些向度提炼?锚点何在?这是语文教师现在面临的研究课题。
一、读写结合基点的性质
(一)基础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基点”的第二个义项表述为“基础”。由此可得,读写结合基点的选择要立足于基础。而文章最基础的莫过于内在固化而又富有规律性的体式特征,也就是文体,因为它决定了一篇文章的语言特征、组织架构、写作手法等,比如,记叙文的修辞、描写、顺序、表现方法,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引出说明对象的方式,议论文的论据类型、论证方法,以及贯穿于各种文章体式的表达方式等,都应该成为一篇文章的基础性知识。通过学习一篇文章,能够掌握一类文体的特点,这就是文体规律性所展现的效能。语文教学的基础应该围绕课文的基本文体特征展开。所以,读写结合基点提炼离不开文体。
(二)核心性
核心是指中心,是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一篇文章是多种写作方法的交融体,并非一种写作方法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只有这样的立体交融,文章的深刻内涵、丰富的叙述描写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和表达。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把文章中每一种写作方法都作为读写结合基点,要根据各种写作方法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按照某种价值取向,把文章中最核心的写作方法提炼出来,这显得尤为重要。
(三)价值性
1.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意义关系”。(杨耕.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22.)那么,语文课堂中存在哪些主客体,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又如何?“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场域系统中,存在着语文教师、学生、教育影响等三种基本要素。要判断读写结合基点的价值,需分析三者间的主客体关系。
2.语文课堂主客体关系。
从教的角度看,语文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教育影响是连接主客体的媒介,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将教材内容、文章体式、课程标准等传递给学生。所以,读写结合基点的选择要满足教的主体——教师的价值需求。
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内容、文章体式、课程标准等教育影响是学习的客体。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客体,读写结合基点的选择要满足学习主体——学生的价值需求。此时,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又因自己的学养、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等成为学习的间接客体。
由上述分析得知,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场域系统中互为主客体。教育影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没有教育影响,何谈学生的学习。所以,读写结合基点的提炼要满足教师、学生、教育影响等三者的价值需求。
二、读写结合基点提炼的向度与锚点
既然读写结合基点提炼要兼顾语文教师、学生、教育影响等三者的价值,我们就沿着这三个向度进一步分析读写结合基点提炼的锚点。
向度一:教师
教师对文章的解读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及学生收益。教师在不凭借任何参考资料前提下的首次阅读感受,对教学文本解读起着导向性作用。这种感受,我们称之为“首素读感受”。语文教师在首素读状态下所获取的最触动心灵之处,应该是文章核心写作特色的存在之处,这个写作特色应该成为读写结合基点的锚点之一。
向度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包括内容和工具方法给学生带来的两大类影响,分别叫内容媒介和工具方法媒介。内容媒介包括课标理念、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等,属于教什么的范畴;课堂活动、教学媒体等是工具方法媒介,属于怎么教的范畴。由于读写结合基点属于教什么范畴,所以,本文所谈的教育影响仅指内容媒介,即课标、文章等。潘新和教授曾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这告诉我们,文体特征是提炼读写结合基点的重要参考要素。另外,作家的创作风格也是品味涵泳文章的重要切入点。再有,《语文课程标准》被奉为课程教学圭臬,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单元教学说明是课程标准的微观具化,对语文教学也具备一定的指导功能。所以,文体、作家创作风格、课标、单元教学要求等应该成为提炼读写结合基点的四大锚点。
向度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作知识的吸收与外化、学习方式的选择,均与学生所具备的前置性知能基础即学情有关。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提炼读写结合基点的又一锚点。
综上所述,提炼读写结合基点共有六个锚点:教师的首素读感受、文章体式特征、作者写作风格、语文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学情等。教师的首素读感受和学情是感性锚点,文章体式特征、作者写作风格、语文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是理性锚点。通过感性锚点提炼出的写作方法是否文章的核心写作特色,能否成为读写结合基点?尚需要理性锚点的思辨考量。各锚点的交集,便成为读写结合训练的基点,也就是文章核心写作价值之所在。下面笔者以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写结合基点提炼
锚点一:首素读感受
初读本文,一气呵成,有欲罢不能之感,总想知道事件的结局。笔者的心随着作者遇险而紧张,随着作者脱险而平复。当“我”手扒悬崖、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跳动时,笔者感受到自己的心脏也在恐惧地跟着怦怦跳动,直到“我”的父亲来到悬崖下,直到“我”一步一步挪下悬崖时,才松了口气。整个阅读过程,仿佛阅读者在历险一样。笔者不禁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使这篇文章具有如此强的代入感,能够有力地攫住读者的心?细分析,遇险和脱险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在这两部分,作者主要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尤其是“我”趴在悬崖几个小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努力往上爬”“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撞上崖壁”“摔个粉碎”“阵阵眩晕”“天旋地转”“哭泣”“呻吟”“精神恍惚”“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等语言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我”对遇险后果的想象更像是压在读者心头的一方巨石。从首素读感受锚点中,提炼出关键词——心理、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