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2020-09-24 03:11余国良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张籍红唇飞花

余国良

宋徽宗有次主持皇家画院招考画师,亲自出题为“深山藏古寺”。考完后,他看了很多幅画都不满意。就在他失望时,有一幅画却吸引了他。为何?原来这幅画里没有庙,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从深山延伸到山脚的水边,一个老和尚正在将水倒进桶里。这幅画为何能吸引宋徽宗呢?因为有和尚就一定有庙;和尚老了还得挑水,那庙定是座破败孤寂的古庙;石板路是从深山中延伸出来的,这庙必定藏在深山里面。这画就妙在把一个“藏”字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何谓“藏”?《辞海》曰:“隐藏”。“隐”是什么?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字面上看,“隐”是指含有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是“意在言外”的意思;从笔法来看,则是一种文里似无、文外义生的文笔。这种文笔要求写出的作品要有深厚而不显露的文采,包含着婉转曲折而深远无穷的意味。那么,人们在写作时都运用了哪些类型的隐笔呢?

一、抒情类隐笔

抒情类隐笔所写内容多由比喻构成,作品中只出现喻体,本体暗藏喻体之中不著一字,读者只有慢慢体验,才能领会作品里的真情。抒情类隐笔以写友情、爱情的居多,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张籍的《酬朱庆馀》,在这方面就写得特别巧妙。两首诗全用隐笔来写,真实情意全在诗外,十分值得玩味。

朱庆馀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写出了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风气,那就是当时应进士科举考试的士子,试前有向名人行卷之风,以求其向主考官称扬举荐自己。张籍当时官居水部侍郎,喜诗文,好奖掖后进,朱平时向张行卷,已得到好评,故而考试前夕,朱庆馀凭借与张籍此前交往的友情,将此诗投赠张籍,希望张籍向主考的礼部侍郎推荐自己,但又不便明说。于是就以新娘比喻自己,以新郎比喻张籍,以公婆比喻主考官,意在表明自己试前那种不安与期待的心情,期盼张籍能向主考官建言擢用。

张籍果不负其望,回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绔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把朱庆馀比作新妆出镜的越国采菱女,夸其采菱歌声十分甜美,堪比万金,暗暗鼓励他,说他文采出众,必然会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不必为此担心。

这两首诗,一首问得巧,一首答得妙,问与答的真实意图,全用隐笔写来,初读两诗,确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但细细玩味,却又感到有含蓄隽永、情趣盎然的妙处。

英国诗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也是巧用隐笔的高手,他的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之所以清新自然、生动逼真,是因为他在运用隐笔时想象大胆新颖,比喻深刻真切。他的《亲吻》一诗这样写道:“一朵红花落向它红色的倒影,倒影向上浮动,充满深情,两者融合成甜蜜的整体,——再也听不见一丝声音。”这是一首写恋人亲吻的诗,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并不在于作者写什么,而在于作者怎样写。

首先,诗人“有着画家的视觉感受”,用美丽的画面来表现诗意。“红花”是《亲吻》中的核心意象,诗中写红花的坠“落”,写红花的“倒影”,写红花倒影的“浮动”,写红花与倒影的“融合”……整首诗都在写红花,简直就是一幅姿态多变的红花图。如果不是标题的提示,真以为这是一首吟咏红花的诗,其实作者是用红花喻写美丽的红唇。这类诗在诗坛上并不鲜见,例如“放眼面前美,缓步玉颜霞。红唇腮边露,点点是梅花”(佚名),就是用“梅花”喻写红唇之美的。说那腮边露出的红唇就如“梅花”般艳美;还有“豪饮春风心已醉,草黛花香佳人会。雨落桃花点红唇,使得游人销断魂”(佚名),同样是用“桃花”作比,说那桃花点缀在红唇上面,才那么美麗。用红花喻红唇,或梅花,或桃花,其实都是红花,并没有什么新奇;新奇的是,别人用红花喻红唇,都在诗中写明白了,或“红唇腮边露,点点是梅花”,或“雨落桃花点红唇,使得游人销断魂”。劳伦斯则不然,他全用隐笔写来。诗中除了标题,并不见一字写红唇,实际上句句都在写红唇。

其次,诗人“还有着敏锐的触觉感受”,用动态描摹红唇。你看那红花不是悄然开放在树枝上,而是“落”在它“红色的倒影上”。在光照的作用下,红花具有倒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落下的红花竟然能使它的倒影“向上浮动”,可见红花的魅力是何等强大。红花强大的魅力来源于什么呢?诗人告诉我们:是满满的“深情”。由于“深情”的作用,红花和它的倒影终于融合成一个整体,难分难舍,亲密无间。它们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深情”,静静的,连“一丝声音”也没有。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明白,这哪是在写红花,分明是在写恋人间爱情的炽热。这样写,不仅能看出恋人们爱得真挚、热烈而奔放,更能看出诗人诗艺的高超、含蓄与巧妙。

如果说《亲吻》是用隐笔写热恋的诗,薛涛的《柳絮》则是用隐笔写失恋的诗。诗云:“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薛涛此诗是对自己真实境遇与心情的一种抒写。当时,薛涛成熟貌美且诗名正盛,身份却是诗妓,时值“元微之使蜀,严司空遣涛往侍”。元稹一见投缘,遂与之赋诗吟词,一度相交甚密,致使薛涛产生了托身相许之意,甚至还写了《池上双鸟》一诗:“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更忆将趋日,同心莲叶间。”表达她追求真挚爱情与元稹双宿双飞的愿望。可世事难料,数月后元稹离蜀返京,尔后官无定所,虽有文墨往来,就元稹而言,全无当日之信誓旦旦,只是应付了事。薛涛对此只能远望悲叹,故写《柳絮》一诗自嘲。

可见,巧用抒情类隐笔,一定要明确两点:一是所抒之情的类别;二是所抒之情的基调。情感的类别不同,选择的喻体大相迥异;即使是写同一类别的情感,情感的基调相左,选择的喻体也不一样。比如写友情,就抒情类隐笔而言,多用人作比。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就自比为新娘,而新郎恰恰就是张籍的喻体。诗中把自己和张籍比作新婚夫妻,可见两人的感情真的非同一般。写爱情则不一样,多用花作比,但情感基调不同,花的种类也不一样,劳伦斯《亲吻》的感情基调是热恋,选择的喻体是“红花”,红花象征热烈奔放;薛涛《柳絮》的感情基调是失恋,选择的喻体是“柳絮”,柳絮暗示漂泊无依。

二、写景类隐笔

这类隐笔多用借代构成。运用此类隐笔写景,目的不是为了写景,而是用此类隐笔的描摹,隐藏真正的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这种隐笔的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

1.具体代抽象。

英国诗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就善于用此类隐笔写景。只要琢磨一下他的写景诗,你就会发现他笔下的景物里总是流淌着一股强劲的生命之流。再细加推敲,你还会发现,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写人,写人的形象,写人的生命,写人独特的精神。他的《浪花》就是这样一首短诗。  诗曰:

奇怪,海沫如此美丽!海浪愤怒地冲击岩石,裂成丝丝发响的白色野花,接着撤退,狂暴地吸气,这样失败多么美丽!

初读,你会觉得此诗写得真切、生动,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海浪撞击礁石的气势和声威,不仅具有美丽震撼的视觉想象,还有先声夺人的听觉形象。再读此诗,你会觉得海浪变成了一个人,一个明知道要失败也要拼搏一番的硬汉子,你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桑提亚哥站在这茫茫大海之上。三读此诗,你仿佛听到了海明威在大声呼喊:“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不是吗?礁石可以撕碎海浪,可海浪立刻“裂成丝丝发响的白色野花”。看似失败了,但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还有一首佚名写的《海浪》诗,更有气势,    诗云:

狂风起,赶出浪驹千万骑。后浪推着前浪跑,滚滚奔腾驰骋急,争先恐后,乱吐白沫似雪飞。海怒吼,天崩地摧鬼神泣,浪涛滚滚如卷席,巍峨礁石欲阻拦,飞身上前,铺天盖地猛拍击。成水滴,粉身碎骨终不悔。一点一滴重汇积,待到风起云涌时,腾空而起,再掀巨浪胜滚雷。

这是写海浪吗?应该是!汪洋大海,狂风大作,立刻掀起惊涛骇浪,好像从海洋深处奔出了千万骑马,它们喧哗着、咆哮着,一浪赶着一浪,滚滚奔腾向前。于是浪和浪相互撞击,浪和礁石也更猛烈地撞击。这样,再大的浪也会撞得粉碎,变成一颗颗水滴。即使如此,它们“粉身碎骨终不悔”,没有一丝气馁,继续聚集同伴,蓄积能量,等待    时机。

而当你再读,反复读,你会觉得这海浪里好像站着一群人,他们是坚持不懈者,是知难而进者,是奋勇拼搏者……他们前仆后继、坚持不懈,无论是在科学探究的崎岖山道上,还是在改天换地中不断挥洒汗水时,抑或在刀光剑影拼搏的战场上,从不畏惧,失败了就从头再来。读着,读着,你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振奋。为什么?因为诗歌明写海浪,暗写具有“海浪精神”的人,全诗无一字写“海浪精神”,但“海浪精神”却注满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       隐笔!

2.结果代原因。

唐代高骈的《对雪》用的就是这类方式。     诗云: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其意为:飞花飘入住户的庭院,使得青翠的竹子渐渐变成了玉叶琼枝,此刻正是登上高楼远望观景的好时辰,你看野外那些崎岖险恶的路全被飞花盖住了。显然,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飞花”,“飞花”是什么花呢?宋人秦观与陈与义在诗词里都用过这个意象。秦观在词中写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其意为:自由自在的花儿在轻轻飞舞,无边的丝丝细雨在不停地飘洒,如愁绪飞扬一般。可见这里的“飞花”是指落花。陈与义在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其意为:两岸缤纷的落英飞舞着,把船帆都染红了,船顺风沿着长满榆树的长堤前进,半天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的地方。这里的“飞花”也是指落花。高骈诗中的“飛花”是否也指落花呢?不看标题,只看“飞花”作用下的结果——“青竹变琼枝”“恶路被盖尽”,读者就会产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受,为什么?因为有了“这雪越发下得猛了”的原因,才会产生这种结果,落花是不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见,只写结果,不写或少写造成结果的原因,就能收到隐而不露,含蕴无穷的艺术效果。

当代作家贾平凹也善用此类隐笔,他在散文《风雨》中写道:

树林子像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     向了。

这是一段写“风”的文字,在文中找不着一个“风”字,却处处可以看到风的形:它把树林变成了厨师手中的面团,或鼓或陷,或立或倒,或大或小;风的态:或飘或扑,或聚或散,或漫地而行,或腾空而起,变化多端,千姿百态;风的声:呼呼穿林,吼叫声声,风呼雨势,雨借风威。于是这风之形、风之态、风之声,一起构成了穿林打叶的风之韵。可见这里的隐笔之妙,全都在这借代来的树林之上。

上述两种方式运用虽然有别,相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借用景物表现本体,本体隐入景物中不留任何痕印。

可见,借用写景类隐笔要取得理想的写作效果,先要了解本体事物的特征,再找出与本体事物特征相联系的另一景物的特征。表现在作品中的只有另一景物的形象及特征,本体事物的特征暗含其中。劳伦斯的《浪花》和佚名的《海浪》,为了表现硬汉的生命强力,不写硬汉在逆境中的表现,而是写海浪搏击礁石的勇敢行为,这样硬汉精神就内含其中,跃然纸上。高骈的《雪》和贾平凹的《风雨》则不直接写雪与风,而是写另外的景物竹与树等在雪与风作用下的结果,如此尽见雪与风之神韵与气势。

三、咏志类隐笔

隐笔是写借物咏志诗文常用的文笔,其特点是将志隐于物中,明言物而暗言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象征,即以物的某种特性来象征抽象的志向或精神。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就是运用这类隐笔的代表性作品。诗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其意为菊花盛开之时,百花已经被风霜夺去了芳艳,甚至枯死凋谢;只有菊花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让人感到趣味无穷。即使北风凛冽刺骨,它也宁愿抱香枯死枝头,决不随着北风飘落       尘埃。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是为了赞颂菊花的脱俗不媚吗?不全是,或者说表面上是,本质上却是托物言志,借菊花表现诗人的人生遭遇和理想追求。郑思肖在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时,郑思肖曾上疏直陈抗敌之策,结果被拒不纳而痛心疾首,无奈隐居苏州。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善画墨兰却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他将这种气节与坚贞,倾注在这首《画菊》之中,今日读来,依然能催人泪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看起来是写菊花的傲霜凌雪,孤傲绝俗,实际上却是诗人表达自己的高尚气节和宁死不降元的决心。

这种气节与决心,在同一时代的诗歌中并不鲜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这类诗歌中的佳句。这铿锵有力的诗句,不仅激励当时的人们在反外族掠夺战争中视死如归,时至今日仍然是爱国志士面对强敌英勇无畏的精神支柱。不过文天祥运用的是直抒胸臆,郑思肖讲究的却是意隐诗中。虽然在语气的坚定、情感的悲壮、忧愤的深广等方面,两诗有同工异曲之妙;但在“诗贵含蓄”的评价标准面前,郑思肖的《画菊》则更胜一筹。究其原因,关键之点,在隐笔的运用。

咏志类隐笔,不仅中国文人喜欢运用,外国文人也同样喜欢。苏联作家高尔基就好用隐笔,他的《海燕》和《鹰之歌》同样使用了隐笔。

就《鹰之歌》而言,虽然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一只从天空掉下来的“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但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一个革命战士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鹰颤抖了一下,高傲地叫了一声,顺着石头上的黏液滑到悬崖边上。”它伸开翅膀,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向山崖下滑下去。鹰虽然翅膀折断了,羽毛掉下了,整个儿被波涛吞没了,但它还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鹰之歌,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写鹰吗?分明是写人,写人为了实现理想秉持的那种勇毅坚韧、毫不畏惧的精神。

可见,要妙用这类隐笔,先要明确自己要表现什么意义,即象征的本体;再选择与本体相近或相似的象征体,从而使抽象的意义形象化。郑思肖笔下的菊,高尔基笔下的鹰都是这种象征体,前者用菊“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自然物象,象征宁死不屈的坚贞与节操;后者用鹰的生活习性,象征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勇敢精神。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含蓄的深远意义,意义并不明说,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在体验中去获得审美感受。故此,这类隐笔深受众多写作者的    欢迎。

综上可见,要妙用隐笔,一要掌握隐笔的类别:抒情类隐笔、写景类隐笔、咏志类隐笔,还有它们各自的特征,然后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选择不同写作对象及其相应类别的隐笔进行写作;二要掌握各类隐笔的运用技巧:抒情类隐笔要根据情感的类型与基调选择喻体;写景类隐笔须用另一景物的特征表现本体事物的特征;咏志类隐笔选择与本体相近或相似的象征体进行巧妙的描摹。这样運用隐笔就能收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写作效果。

(广东省广州工商学院文学教研室;510000)

猜你喜欢
张籍红唇飞花
韩愈与张籍的金石之交
诗词飞花令
秋思
“飞花令”上走麦城
不止想念你的香烟红唇和刘海
恋恋红唇
不一样的红唇
自在飞花
妒人的红唇
Windf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