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2020-09-24 03:10孙伟杰初慧王依彩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分析

孙伟杰 初慧 王依彩

【摘要】 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ABO新生儿溶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患儿的血液标本制作血清标本和放散液标本, 采用同型的ABO红细胞制剂直接进行交叉配血, 并使用微柱凝胶技术以及微孔板凝聚胺技术对患儿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患儿血清和放散液交叉配血与直抗类型情况;比较放散液和血清的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配血结果。结果 80例患儿共进行454次血清交叉配血, 其中, 血清微柱凝胶技术检测226次不合格, 放散液微柱凝胶技术检测194次不合格;血清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30次不合格, 放散液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36次不合格;血清和放散液的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9.78%(226/454)、42.73%(194/454), 均高于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6.61%(30/454)、7.93%(36/4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血清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为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输血前检验的过程中, 微柱凝胶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

【关键词】 微柱凝胶技术;ABO新生儿溶血病;微孔板凝聚胺技术;输血前检验;应用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64

新生儿之所以会发生溶血性疾病,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婴儿与母亲的血型不一致, 进而导致新生儿存在免疫系统缺陷, 出现溶血性疾病。临床上, 在治疗此类疾病的过程中主要以輸血为主, 但是, 受新生儿个体因素的影响, 在输血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 这一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现阶段, 在对新生儿进行输血前检测的过程中,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微注凝胶技术以及微孔板凝聚胺技术, 为了使两种不同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文章就此进行了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12月接诊的8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42例;年龄1~5 d, 平均年龄(2.2±1.0)d;体重3~4 kg, 平均体重(3.25±0.26)kg。

1. 2 排除标准 ①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儿;②具有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家族心脏病史的患儿;③家长针对本次研究内容存在异议的患儿[1]。

1. 3 方法

1. 3. 1 标本制作 采集所有患儿的血液标本, 对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离心10 min处理, 将患儿血液标本中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开, 对分离出来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处理, 洗涤过程中, 需使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3次洗涤操作。将洗涤好的红细胞抽出一部分进行细胞悬液制作, 细胞悬液的浓度为3%, 所使用的溶液为生理盐水。抽取1 ml患儿红细胞血液, 加入1 ml生理盐水, 进行3 min离心处理, 进行7 min水浴操作, 水浴的温度控制在50℃左右, 制作放散液标本[2]。

1. 3. 2 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 采用微孔板凝聚胺技术对患儿进行交叉配血检测, ①收集患儿的血液标本, 选择与患儿血型相同的红细胞进行配血操作, 选一支干净的试管, 将制作好的放散液标本2滴置入患儿的红细胞液或血清溶液中, 同时取0.7 ml低离子介质, 1滴用于配型的红细胞悬液, 同时加入2滴凝聚胺溶液, 将上述溶液进行10 s离心处理, 处理干净上述溶液之后, 轻轻摇晃装有混合液的试管, 确定红细胞已经聚集, 若红细胞未出现聚集的情况, 需要重新进行二次操作, 保证红细胞凝结之后, 在试剂中加入2滴重悬液, 摇晃充分混合后对最终结果进行有效判断。

1. 3. 3 微柱凝胶技术检测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患儿进行交叉配血, 抽取患儿的血液标本之后, 对血液标本进行标记操作, 操作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微柱凝胶试剂卡, 在试管中加入患儿的血液标本, 对溶液进行5 min的离心处理, 观察实验结果。

1. 4 观察指标 分析患儿血清和放散液交叉配血与直抗类型情况;比较放散液和血清的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配血结果。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清和放散液交叉配血与直抗类型分析 80例患儿共进行454次血清交叉配血, 其中, 血清微柱凝胶技术检测226次不合格, 放散液微柱凝胶技术检测194次不合格;血清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30次不合格, 放散液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36次不合格;血清和放散液的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9.78%(226/454)、42.73%(194/454), 均高于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6.61%(30/454)、7.93%(36/4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放散液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配血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血清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配血结果比较 微柱凝胶技术和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血清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 新生儿之所以会出现溶血问题, 主要原因为新生儿在母体内部阶段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而这部分基因在母体内不具备相应的抗原, 胎盘将母体抗体传导给胎儿, 致使抗原和抗体相互排斥, 进而出现免疫反应, 导致新生儿的红细胞受损[3]。新生儿发生溶血病初期, 水肿、贫血、黄疸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胆红素脑病, 很多患儿因此而失去生命。因此, 一旦发现新生儿存在溶血病的倾向, 早期评估是前提条件, 这对于患儿的后期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出现溶血病新生儿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其普遍存在母源溶血性抗体, 部分抗体通过分解进入婴儿的血液, 剩余部分则会附着在红细胞的表面, 寻找时机与红细胞相结合, 因此, 在对此类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中,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以及血清游离抗体实验[4]。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患儿的红细胞抗体普遍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这与现阶段其他医学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过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能够有效解决新生儿溶血病的问题, 但是, 在实际判断的过程中应结合多种诊断结果, 进而有效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以及可信度。在操作交叉配血试验的过程中, 标本不仅包含了提前制作好的患儿红细胞放散液, 与此同时也包含了患儿的血清放散液, 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患儿供血红细胞与溶血性抗体之间的关系[5]。以往, 在实际操作交叉配血实验的过程中, 酶法、盐水法的应用也十分普遍, 但是, 在实际应用盐水法的过程中, 由于准确度十分有限, 非常容易出现漏检的问题, 因此, 现阶段这种方式已被淘汰, 而在采用酶法进行验证的过程中, 虽然准确率能够得到保证, 但是反应时间较长, 无法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 因此, 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在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輸血前检验的过程中, 微孔板凝聚胺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其主要通过凝聚胺自身带有的正电荷发挥作用, 通过结合红细胞, 使红细胞表层的电荷数能够得以消减, 在此基础上, 加速红细胞凝聚, 通过溶液中的负电荷和凝聚胺中的正电荷发生消解作用, 使不具备特性的凝集红细胞能够得以有效分散, 但是, 具备特异性抗原抗体凝集功能的红细胞则很难散开, 因此, 在抗原检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若采用微孔板凝聚胺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且对抗体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非常容易出现假阳性的问题, 进而加大漏检问题的发生率。

相比之下, 微柱凝胶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其主要以血型理论为基础,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同时特异性较强, 在输血前血清筛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用十分普遍。微柱凝胶技术主要在于将符合血清学标准的稀释液转化成凝胶, 将凝胶灌注于微柱中, 在微柱中, 红细胞经过过滤, 进而逐渐发生凝集, 在此基础上, 分析反应效果。通过微柱凝胶技术对患儿进行输血前检查, 不仅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 对于显微镜的依赖相对较小, 通过将试剂进行离心处理, 如果凝胶中间部位或上层部位发生分散, 则明确说明是阳性结果, 未发生分散反应, 则可以判定为阴性结果。但是, 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其固有的缺陷, 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因此, 选中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针对红细胞中是否存在抗体的问题, 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通过血清微孔板凝聚胺技术检测的方式以及放散液微孔板凝聚胺技术进行检测, 两组结果均为阳性, 与此同时,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同样为阳性, 但是, 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面, 两组检测结果的相似度整体较差, 这也符合其他类型文献的研究结果, 说明微孔板凝聚胺技术在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综上所述, 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的过程中, 相比于微孔板凝聚胺技术, 微柱凝胶技术在灵敏度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但是, 由于微柱凝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其固有的缺陷, 因此,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尚无法完全取代微孔板凝聚胺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免疫学特点以及生理情况, 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进行抗原抗体排查, 有效提升患儿在接受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度。

参考文献

[1] 高婉卿, 郑必霞, 杨劲, 等. 新生儿Rh溶血病与IgG1、IgG3相关性分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9, 54(5):789-792.

[2] 杨璇, 陈富臻, 洪强. 501例新生儿溶血病筛查结果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 27(1):192-196.

[3] 马春娅, 杨璐, 付丽辉, 等. ABO新生儿溶血病放散试验异常结果原因的体外模拟实验探讨.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9):992-994.

[4] 侯玉涛, 童书青, 刘凯, 等. 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与IgG抗体亚类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4):366-368.

[5] 阳志勇, 孙涛. 抗体筛查在门诊产科常规检测中预防HDN的应用价值—附1例抗-M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7, 33(2):278-279.

[收稿日期:2020-03-19]

猜你喜欢
应用分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快乐教学法在提高少儿羽毛球启蒙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1)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