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美仙,叶青松
(1.莱西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山东 青岛 266600;2.莱西市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600)
腹部创伤为临床常见的创伤类型,该类创伤致伤因素较为复杂、病情较为为重,若没有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干预,易出现心脏骤停,临床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临床针对腹部创伤特异性,早期抢救多采用胸外心脏按压,但是临床应用发现,伴随胸外按压并发症较多,直接影响复苏效果,影响抢救质量[1]。随着临床急救科学的发展,经由腹部开展心肺复苏于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于腹部创伤抢救开展中反馈较佳,可借由不间断的人工循环予以患者通气,探究适配于腹部创伤的心肺复苏[2]。本研究为了分析心肺复苏于腹部创伤早期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收集18例开展如下平行分析。
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18例腹部损伤患者纳为课题平行比对对象,将18例患者依据急救接诊时间均分2组,对照组男6LI,女3例;平均年龄(40.15±1.05)岁,致伤:4例为车祸伤,2例坠落伤,2例为锐器伤,1例为跌打;研究组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39.67±1.04)岁,致伤:5例为车祸伤,1例坠落伤,2例为锐器伤,1例为跌打;针对2组入组时入院诊断、基线资料相关数据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分析需求。
纳入标准:(1)研究收集的18例患者均满足临床对腹部损伤的诊断依据,创伤至抢救时间不满12 h;(2)经患者监护人授权,开展病例结果分析。排除依据:(1)接诊后出现心脏骤停;(2)合并出血情况;(3)无法定监护人,家属不同意开展比对分析。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干预,将患者摆放呈正确体位,呈仰卧位,于心肺复苏开展前,需确保患者呼吸道通产,检查口鼻有无堵塞物,及时对分泌物进行清除;施术者右手掌放置于患者胸前剑突下,左手的掌根叠加放置于右手手背之上,将中指对应机体剑突处,借助身体的力量施像膈肌方面的作用力,建议按压频次为80次~100次/min,持续按压15 min为宜;研究组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指导患者呈仰卧位,施术者将腹部提压手柄放置于患者中上腹,确保提压手柄上缘于患者肋缘与剑突之下,将负压装置的接口与患者皮肤紧密贴合,施术者于患者机体侧面进行心肺复苏,采用100次/min的按压频次进行向上提拉及向下按压的力度,建议提拉的力度以30kg为宜,建议按压的力度以50 kg为宜,持续提压15 min为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统计比对两组抢救情况,借助Rankin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进行评估,份数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
软件SPSS 24.0版本行统计分析,将0.05设为P值预测值。
研究组患者经由腹部提压心肺复苏5例患者成功抢救,成功率55.56%,对照组患者8例死亡,成功率11.11%,行统计分许,预测值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急救结果分析(n,%)
通过预后随访患者3个月,研究组Rankin评分(2.08±0.24)分,对照组Rankin评分(3.38±0.35)分,行统计分许,预测值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部创伤致伤因素较多,患者病情较为为重,开展院前抢救尤为重要。传统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不对等,导致通气血流失衡,复苏效果不佳[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有效克服换气延迟情况,借助心肺复苏手段,显著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情况,促使患者早期康复[4]。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经由腹部提压心肺复苏3例患者成功抢救,成功率33.33%,对照组患者8例死亡,成功率11.11%,行统计分许,预测值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预后随访患者3个月,研究组Rankin评分(2.08±0.24)分,对照组Rankin评分(3.38±0.35)分,行统计分许,预测值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于腹部损伤抢救中效果显著,心肺复苏近期及远期效果俱佳,临床应用价值高。
综上,心肺复苏于腹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应用中具有积极导向,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促使患者早期复苏,远期康复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