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久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众多游戏形式中,区域游戏具有自选性、自主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而建构游戏既是一个构造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想象的过程,是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建构材料,通过思维想象与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与互动的过程中,尝试分享与合作、开拓与创新,进而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交往技能,建构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实现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在指导游戏时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建构区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有的班级活动空间较小,只能容纳少数幼儿,无法搭建大型的作品;有的建构区紧靠班级其他区域,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走动和交流会影响其他区域活动的开展。
◎多数班级投放的材料品种单一、不够丰富,材料投放缺少层次性。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机械模仿行为较多,自主创新行为较少,合作建构的能力较为欠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开展建构游戏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了以下尝试,让建构游戏“活”起来。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逐步完善教育理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教育幼儿。我们以“建构区游戏的有效开展”为研究主线,全面组织教师学习纲领性文件,阅读建构类书籍,并开展了“悦读分享,书香满园”青年教师读书会。教师们对阅读中的精彩部分进行摘录,在读书会上进行分享。通过大组学习、小组分享、自我消化等形式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挖掘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相关资源,强化园本教研活动,组织开展了“建构游戏开放活动”“建构区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建构区活动中教师指导注意事项”“建构区活动指导的一般策略”等园本教研活动,采用观摩评价、交流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完善班级建构游戏。
建构区域空间的合理布局是组织开展建构游戏的第一步。我们根据建构主题创设了“以幼儿为本”的区域环境,开展了园内“建构区环境改造”活动,各班合理利用班级空间,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到建构区的环境创设中,经过改造后的环境突出了“示范”“欣赏”“提示”和“分享”的功能。如在开展“美丽的小区”建构活动时,教师以图示、照片等方式示范操作步骤,引导幼儿模仿;张贴的小区图片是亲子共同拍摄的实景图片,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规则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商讨制定的,幼儿负责画图,教师配上文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建构区的环境创设中,我们会留出空白空间,用来展示幼儿已完成的作品或幼儿设计的建构平面图等,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在空间布局上,我们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创设一个可扩展的建构空间,即在活动室的中间安排机动区域,幼儿们可以合理利用机动区域开展建构活动。同时,我们筛选出楼梯、走廊等空间较大的地方,设置成建构游戏的公共区域,这样不同班级的幼儿可以错时在公共区域活动。建构区因游戏空间变得宽敞起来,建构游戏就真正地“活”起来了。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构材料是建构活动的基础,投放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幼儿有效活动的前提条件。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材料,如为小班幼儿提供体积较大、形状简单、颜色鲜艳的软积木材料,向中、大班幼儿投放木质、形状更复杂的积木、PVC 管等材料。我们在公共区域提供具有可替代性和发展性的半成品、废旧物品,如废旧的易拉罐、饮料瓶、牛奶杯、纸牌、插塑玩具等。例如,为喜欢模仿的小班幼儿提供种类少、但材料数量充足的材料;为喜欢创新的大班幼儿提供种类多、但材料数量相对较少的材料;为建构能力强的幼儿多提供辅助材料;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材料等。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根据游戏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材料的数量及种类。为幼儿的建构游戏创造适宜的条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合理存放材料
建构区材料丰富且种类多样,因此,科学合理的存放可以帮助幼儿快速寻找和收放材料。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容器和开放式的橱柜存放建构材料,如将大型的积木类建构材料存放在大型的玩具框内,将小型的积木、积塑类的建构材料分类存放在玩具篮内,将分类好的材料放置在划分好的建构区域内并贴上相应的标志,便于幼儿取放。分类标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照片式、图示式、代号式等。
这里的“藏”并不是指教师忽视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放任幼儿自由发展,而是在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改变指导方式,变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间接指导更多地表现为游戏前的环境创设和游戏过程中的观察,当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教师介入指导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在不破坏幼儿游戏主体性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小班幼儿在建构有一定难度的物体时,教师可采用平行式干预的指导方法,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与幼儿发生直接的言行互动,没有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是利用自身的行为进行示范,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暗示引导。如当幼儿出现建构疲劳时,我们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激发幼儿解决新问题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建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获得经验的丰富、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创意建构打好基础
如果幼儿的头脑中没有某种物体的具象,幼儿就难以进行创意建构。只有当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才能建构出丰富的、有创意的作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周围的物体和建筑物,为创新建构活动打下基础。如在建构“我眼中的小学”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设施和建筑物,并拍摄照片带回班级与幼儿一起欣赏。在建构时,幼儿们主动商讨设计图,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设计出有教学楼、操场、升旗区、菜地和篮球场的“小学”。幼儿们的建构作品丰富而完整,创造性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2.用废旧物品建构物体
建构材料中有许多是废旧物品,我们引导幼儿合理利用现成的材料,如在建构“我眼中的小学”时,幼儿们用圆柱形的薯片筒作为楼房的支柱主体,用废旧的方便面碗作为房顶,用废旧的水彩笔管围成小菜地的栅栏……以物代物、以形代形,幼儿们大胆想象,从习惯选择成品材料转变为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建构,自主游戏的意识和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创新意识更加浓厚。
评价环节是引导幼儿提升游戏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评价时除了采用传统的问题式、欣赏式的评价方式外,还开展了“建构作品赏析会”教研活动。教师们将幼儿不同时期的建构作品拍摄下来,包括作品的建构风格、幼儿的建构技能、幼儿的游戏过程、教师指导的策略等,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并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近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获得的成长与不足,提出在建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研讨。在讨论与分析中,教师们解决了问题,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建构作品赏析会”不仅展示了幼儿的成长,也培养了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指导等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幼儿获得双赢,在活动中结出累累硕果。
建构游戏的有效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寻求多种方法,给予幼儿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主选择、大胆操作、自由探索,在与各种建构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