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 张秀
【摘 要】目的:探究B超检查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样本病例范围:2018年5月-2019年5月,以我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70例为主体开展研究,入选病例均接受B超检查,通过影像学观察判断疾病,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定B超检查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70例患者均经病例检查确诊,准确率100%,经B超诊断准确率为92.86%(65/70例),其中腺癌41例、鳞癌18例、平滑肌肉瘤6例;误诊率7.14%(5/70例),其中胆囊腺瘤2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例、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例、肝癌1例。B超检查影像学表现分为隆起型、实块型、厚壁型、混合型4种。结论:对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应用B超检查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疾病诊断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291-01
胆囊恶性肿瘤属于临床常见胆道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4%,且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疾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不仅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同时预后不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率。因此对于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应给予早期診断、及时治疗,病理检查对患者的创伤大、且用时较长、设备要求高,在疾病筛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应用B超具有无创、重复性强、准确性高、操作便捷等优势[1]。本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70例为主体开展研究,旨在分析B超检查临床诊断价值,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病例范围:2018年5月-2019年5月,以我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70例为主体开展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42-80岁,均值(59.36±7.36)岁;病程时间5个月-5年,均值(1.86±1.11)年;症状表现其中发热36例、腹痛63例、腹胀65例、呕吐41例。纳入标准:①纳入病例均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及其他综合诊断确诊;②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患者及家属均表示同意并支持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脾等重大脏器严重不健全者;②合并其他胆道系统疾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④意识不清、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者;⑤继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选择飞利浦Philip 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2.5-5.0MHz,患者均禁食8h,确保胆囊在最佳充盈状态下,同时尽量减少肠道内群体。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扫查患者右肋缘和右肋缘下切线处,扫查胆囊长轴和短轴,观察胆囊情况,必要是可更换体位,观察胆囊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囊壁厚度及周边异常情况,并检查胆道、肝门、肝脏等情况,观察脏器以上和淋巴结肿大情况。
1.3观察指标
由2名高年资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分析检查结果,如存在分歧在共同协商后确定最终结果[2]。
观察B超检查的诊断结果及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SPSS24.0软件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的B超检查诊断效果
70例患者均经病例检查确诊,准确率100%,经B超诊断准确率为92.86%(65/70例),其中腺癌41例、鳞癌18例、平滑肌肉瘤6例;误诊率7.14%(5/70例),具体诊断结果见表1.
2.2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的B超检查影像学表现
65例确诊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影像学表现,其中35例胆囊壁可见性增厚,内部稍强不规则回声,并从囊腔中凸起,较宽的基底部。结合分型分类:(1)隆起型,早期肿瘤囊壁表现为结节状或乳头状,主要表现为结节状,且存在中等回声;(2)实块型,晚期肿瘤多表现为实块型,病灶轮廓模糊,不均匀内部回声,并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存在肝实质浸润病灶;(3)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弥漫性增厚,粘膜粗糙,回声中断;(4)混合型,胆囊壁可见性增厚,并表现为结节状。
3.结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群体不断扩大。具体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与感染、代谢异常、机械性刺激、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该疾病往往存在上腹疼痛、腹部肿块、发热、消化不良等症状,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及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发展至中晚期,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研究显示,对于中晚期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而早期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其远期生存率高达100%[3]。因此临床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加强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给予及时治疗,从而实现改善疾病预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
本次研究结果:70例患者经B超诊断准确率为92.86%(65/70例),以鳞癌和腺癌为主,误诊率7.14%(5/70例)。可见,早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应用B超检查的可行性,诊断价值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肿瘤病灶情况给予清晰全面的反应,观察胆囊大小、形态、周围组织淋巴结等情况,从而对疾病给予有效判断,同时B超检查重复性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操作便捷、无创,价格低廉,因此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4]。发生漏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超声体外检查时会受到肠气、腹部等干扰,导致图像不清晰,进而影响诊断结果。分析B超检查影像学表现可分为隆起型、实块型、厚壁型、混合型4种,其中主要为实块型、混合型。在王炜璐,王海宁,张晶等人[5]研究中,B超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3.1%,误诊率为6.9%,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证明本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应用B超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以清晰的影像学图像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具有重大的意义[6]。
综上所述,B超检查的实施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效果佳,可为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准确率较高,故可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婷婷,胡东方.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152-153.
[2] 马建全,徐斌,王永丽.6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5):1395-1396+1399.
[3] 谌为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02):37-38.
[4] 易松涛.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3):4515-4516.
[5] 王炜璐,王海宁,张晶,谢小超.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7):47-48.
[6] 何岳,苏锡梅,林拓,苏龙彪.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彩超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