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华 谢娟
【摘 要】目的:现将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采用九味羌活汤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治疗,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治疗运用常规西药,观察组治疗添加九味羌活汤,将两组最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羌活汤对提高风寒袭络型面瘫临床治疗效果和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起到了重要性作用。
【关键词】风寒袭络型;面瘫;九味羌活汤;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068-01
面瘫是临床神经科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病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以及眼裂扩大等症状,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听力减退以及味觉障碍,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中医学认为,带病的发生多数是受到风寒侵袭机体所致,因此本文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采取了九味羌活汤治疗,并将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详情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與对照两组各29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19例,中位年龄为(53.5±3.2)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54.0±3.3)岁,组间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口服30mg泼尼松,每日两次减轻面神经水肿症状;同时口服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每次100mg,每日一次;服用阿昔洛韦0.2g/2次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九味羌活汤,中药组方为:羌活9g、苍术9g、防风9g、川芎6g、生地6g、黄芩6g、白芷6g、甘草6g、细辛3g,严重苔白腻者方中添加半夏、僵蚕;表证明显者方中添加蝉蜕、桑叶。组方用水煎制,早晚各服用一次,治疗时间为14天。
1.3临床疗效标准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则表示治疗达到显效标准;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为有效;通过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与指标均未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则表示治疗无效。最终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采用n(%)描述计数数据,用x?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最终结果显示,采取中西药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6%,其结果已明显优于采用单独西药治疗对照组有效率的79.3%,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面瘫临床又称之为面神经炎、面神经瘫痪等,临床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病、颅内肿瘤以及炎症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当患者受到风寒、感染病毒以及自主神经功紊乱等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和面神经缺血水肿现象发生,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西药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神经、抗病毒及改善神经水肿等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由于该病治疗比较缓慢,而且长期使用西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疗后取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2]。现代中医理论认为,风寒袭络型面瘫为“卒口僻”、“口眼斜”范畴,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邪气所造成的风寒邪气停于经脉、营卫不和,因此治疗原则应以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及调和营卫为主要治疗方向[3]。为此,本文将九味羌活汤应用于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治疗当中,最终曲折的效果较为理想。九味羌活汤为中药组方,方中所添加的羌活散表寒、祛风湿;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防风解表发汗、祛风除湿;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甘草补脾肺气,调和诸药;上述中药合用能够达到行去活血、舒经通络及调和营卫的功效;同时配合临床西药进行治疗,能够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
以上结果表明,对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在临床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九味羌活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能够尽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疾病能够得到尽早治愈。
参考文献
[1] 冯丽君.探讨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3):59.
[2] 何志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25例体会[J].饮食保健,2018,5(39):83.
[3] 徐家国.九味羌活汤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疗效[J].特别健康,2017,5(17):238.
[4] 刘海丽.九味羌活汤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