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山西地名色彩的顺义村庄

2020-09-23 08:07金克亮
北京纪事 2020年9期
关键词:绛州夏县绛县

金克亮

渡槽

来到顺义西北境内,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这里的许多村名都带有浓重山西色彩,“夏县营”“稷山营”“忻州营”“河津营”“红铜营”“东西绛州营”等。而这一切都源于明初从山西等地迁往北京及周边、中原或其他地方的移民现象。

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大量农民逃亡,元朝统治者在溃逃前,掠走许多居民,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情况。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下诏:战乱期间,避乱外逃的农民,可以回家种地,不限数量,免收3年赋税。同时,又制定政策,从相对战乱较少的,人民生活安定、富庶,人口较稠密的晋中、晋东、晋东南等地区,往中原以及一些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的地区移民。顺义西北,土地广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适于农业生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成的《顺义县志》载: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49年间有大批山西移民被安置在这里。

以原籍地名为迁徙村命名

夏县营,位顺义西北,属高丽营镇。明初,从山西夏县移民至此,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夏县古称安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村中老人讲述,明永乐年间,有移民从山西夏县、洪洞等地迁移此地。为了怀念祖先,移民多以姓氏为村、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居住在夏县营的移民便以原住的夏县为村名,又因当时夏县是由禁卫右营管理,才叫村名为夏县营。

方氏渠

东西绛州营,明初山西绛州(今绛县)人迁此定居成村,始名绛州营。绛县历史悠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是中国第一个在周朝建立的县。五帝之首的尧王故里在绛县,西周时,倗国封地在绛县,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建都在绛县,故有“中国第一县”之称,汉代大将周勃封地也在绛县。绛县有源远流长的晋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后来村庄析为东西二村,分别为东绛州营和西绛州营。

同宗族之间的辨认方式

村里老人讲,朱元璋采取的移民政策,并非是全家搬迁,而是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而且一家不能迁往相同的地方。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据传,洪武二年,迁民诏下,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有的移民为避免骨肉分离,纷纷更姓易名,于是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村民迫于无奈,只能相互告别,各取身上之物,作为凭证,以备日后相认。

南郎中关帝庙

多年来,除了以物件相认同宗外,人们还形成了一个辨认乡亲、识别移民子孙的方法:若小脚趾指甲上有几道竖纹,看似两个指甲,那其祖先即是大槐树下的迁民。关于小脚趾指甲民间解释:当时官员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后形成今天的模样。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

保留上百年的民间艺术

移民的村子里,保留着不少民间艺术。去碑营,村里还保留有凤秧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凤阳花鼓,并吸取了民歌小调的元素,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传说在明永乐年间,有安徽凤阳移民来到顺义西北落户,并带来了凤阳花鼓。以后,又吸收了民间的“地秧歌”的元素,因演员为儿童,所以又称为“地出溜秧歌队”。

1957年,去碑营村的凤秧歌参加了“华北地区民间舞蹈调演”,荣获了“百花奖”和绣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锦旗,并应华北军区的邀请,到部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去碑营凤秧歌在北京地区独一无二,2007年入选顺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凤秧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顺义板桥小学曾将凤秧歌编入校本课程。

稷山营的剪纸别具特色,名水纹雨点剪纸,起源于清末,至今已200多年。时逢天旱无雨、土地龟裂、庄稼干枯,为了祈求上天降雨,一位村妇王氏便用红纸剪了许多雨点状的剪纸,并将它们连成串,贴在水井、大树、屋子的墙壁和门窗处,焚香上供。许是她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普降甘霖,当年丰收。于是,水纹雨点剪纸声名鹊起。纸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独特性,成为附近村庄人们喜爱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并被家族世代相传。村民郝兰英为水纹雨点剪纸的传承人,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她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人生百态,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剪纸作品,她在剪纸技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

闻名远扬的红铜营烟草

移民安家后,仍秉持着务农为本的理念,深耕细作,因地制宜。红铜营地处高岗,土地适合种植烟草,烟草又名“旱烟”,耐旱。这里出产的烟味道醇厚、不噎不呛、口感柔适,在北京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里家家种植烟草,东直门外、天桥长期设有专店销售,有人专门來买红铜营的烟,好这一口。

烟草种植比较繁琐,要经过泡芽、整地、移栽、施肥、浇水、松土、捉虫、打尖、晾晒、收藏等工序。肥料要用香油渣,即芝麻榨成香油后的下脚料。用香油渣种的烟,味道香。旱烟成烟后,在处暑前后下烟,下烟要在正午太阳正毒的时候,中午正是“上烟”的时候,这时的烟厚,有劲。晒烟的架子亦有讲究,呈南北向,为的是便于通风。烟叶要着露水,行话是着“露水搭”,着了露水的烟叶颜色正。该烟最大的优点是不熄火,抽半截放下,仍火势旺盛,烧尽了自己熄灭。烟灰不飞不散,自然成团。

有关红铜营的烟,还有个故事。一年,乾隆去热河避暑,回来住在南石槽行宫。有个太监去为他买烟,碰上村里有个人卖烟回来,手里只剩下一把烟。太监说明来意,这人张口说自己的烟味道好,一把烟要5两银子。太监只好买了这把烟,乾隆抽了后,认为这烟确实好,味道独特,5两银子不贵。遂传旨,以后这儿的烟要送到宫里,专为皇家享用。红铜营的烟品质好、味道香,远近闻名,确是不虚。

时光荏苒,明时大规模的移民,距今已600年左右,移民的后代早已成为本土居民,在此地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为本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移民虽年代久远,毕竟是本地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和许多家庭息息相关,数典记祖,这段历史不应忘却。

猜你喜欢
绛州夏县绛县
研学传承中国绛州鼓乐
运城绛县:检疫植物安全“走”四方
多措并举严防火灾 守护夏县绿水青山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夏县葡萄销四方
绛县蹚出节水增粮增效特色发展之路——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绛县举行
绛县:借助『互联网』建立智能化内控机制
夏县: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履职能力
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夏县多措并举弘扬司马光廉政文化侧记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