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彦
【摘要】 目的 对比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检查效果。方法 100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病理检查, 研究组采用切除病理检查。观察两组检出情况和良性排除情况, 诊断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检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2例, 乳头状腺瘤10例, 乳头状癌9例, 检出率为86.00%;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11例(22.00%)。对照组检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1例, 乳头状腺瘤9例, 乳头状癌8例, 检出率为80.00%;良性乳腺乳頭状病变排除10例(20.00%)。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94.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具有一定的误诊、漏诊率, 相比之下切除病理的可信度更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乳腺;乳头状病变;穿刺;切除;病理检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89
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乳腺肿瘤的前期表现, 可呈良性肿瘤病变, 亦可以表现为恶性肿瘤[1]。乳腺乳头状病变通常为上皮细胞增生。乳腺乳头状病变恶变几率较大, 初步诊断为良性的病变也有可能发展为恶性[2]。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结果, 获取病理结果可以通过穿刺病理或切除病理进行[3]。穿刺获取的病理组织较少, 但作为一种微创的操作也可以获取组织标本辅助病理诊断[4]。乳腺疾病对女性的影响较大, 选择合适快捷的诊断方式意义重大,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检查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检验所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00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各50例。研究组年龄23~74岁, 平均年龄(47.6±8.9)岁。对照组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48.2±8.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临床确诊为乳腺乳头状病变。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肝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④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1. 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穿刺病理检查, 研究组采用切除病理检查。对纳入的所有患者完善术前筛查, 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对于病变局限的患者采用切除病变导管和局部腺体的方法;对于病变累及终末导管或乳腺小叶则需适当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具体切除依术中探查结果而定。随后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活检, 对照组采用空心针穿刺, 研究组采用切除病理, 将获取的标本分别制作玻片。其他所有操作流程保持一致。显微镜下观察玻片并依据细胞形态等情况综合作出病理诊断。玻片观察由经验丰富的两位病理科医生进行阅片, 对于存在争议结果的玻片需要进一步协商讨论并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进一步加以验证。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检出情况和良性排除情况;采用自制量表调查对比两组诊断满意度, 分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检出情况和良性排除情况比较 研究组检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2例, 乳头状腺瘤10例, 乳头状癌9例, 检出率为86.00%;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11例(22.00%)。对照组检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1例, 乳头状腺瘤9例, 乳头状癌8例, 检出率为80.00%;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10例(20.00%)。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诊断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94.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乳腺乳头状病变通常表现为围绕纤维血管轴的上皮增生性病变, 可形成多个分支[5]。该病发病率高, 对女性健康带来的危害大, 发病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发病率更高, 已成为乳腺疾病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乳头状病变性质不一, 临床需要采用相关手段早期诊断该病, 从而实施有效的精准治疗, 减少疾病恶变导致的损害[6]。
良恶性乳头状病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临床诊断难度较高, 病理诊断是明确乳头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方法[7]。临床既往采用粗针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 但该方法准确性不高, 尤其是对于不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瘤体[8]。经过改进后将空心针穿刺法引入应用于乳腺肿物穿刺,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既往临床超声多为黑白超声, 因分辨率低无法对病灶较好地成像, 同时不具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功能, 无法对病灶的血供进行初步的观察[9]。超声成像技术的改进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临床医生的穿刺操作, 通过高清晰度的成像使得穿刺定位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 高分辨率下更有利于准确定位患者病灶所在, 降低假阴性结果[10]。后期实践应用中仍发现乳腺乳头状病变受相关医生临床经验、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等多因素限制[11]。
误诊病理结果容易延误患者临床治疗, 使患者错过治疗时机承受病情进一步进展恶化的严重后果, 容易带来相应的医疗纠纷并降低患者的信任程度。穿刺结果只能作为对病变性质的初步判断, 存在一定的遗漏风险。
本研究探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的检查效果。结果表明, 研究组检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2例, 乳头状腺瘤10例, 乳头状癌9例, 检出率为86.00%;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11例(22.00%)。對照组检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12例, 周围型乳头状瘤11例, 乳头状腺瘤9例, 乳头状癌8例, 检出率为80.00%;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10例(20.00%)。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94.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周美霞[4]研究结果一致性高, 其研究结果表明A组穿刺诊断检出率(80.0%)同B组切除病理检出率(88.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穿刺病理诊断将良性乳腺乳头状病变排除的患者与切除病理诊断的排除患者分别为5例(20.00%)、6例(24.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B组患者的诊断满意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 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相似度较高, 增加了病理诊断的难度。不均匀分布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难度因小范围病灶而增加。穿刺病理一定程度上较难避免穿刺位置对诊断结果产生的偏倚, 降低了病理诊断的可信度, 使得实际诊断的肿瘤阳性率较低[12]。病理检查结果一直是乳腺肿瘤等一系列肿瘤疾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虽然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也具有较好的分辨效果, 但只能作为辅助参考的依据, 仍不能取代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地位。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诊断无法替代手术病理诊断的地位, 后者诊断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稳定性更高。综合考虑只能将穿刺诊断结果与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资料相结合作出临床诊断, 最终诊断还需依据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
综上所述,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具有一定的误诊、漏诊率, 相比之下切除病理的可信度更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明华, 熊红梅, 汤琅琅, 等. 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乳腺乳头状肿瘤的比较.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10(24):119-122.
[2] 涂宁芳, 袁雅玲, 龚龙. 穿刺病理诊断与切除病理诊断在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当代医学, 2019, 25(17):122-124.
[3] 黎鑫乐, 谭令, 柴维敏.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3):301-306.
[4] 周美霞.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2):102, 109.
[5] 王泽坤, 罗娅红. 降低乳腺乳头状病变术前诊断低估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肿瘤影像学, 2017, 26(1):75-80.
[6] 庞昊, 梁跃, 费晓春, 等. 乳腺乳头状病变507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治疗分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7):787-792.
[7] 玄科.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 10(11):40.
[8] 朱丽娜, 王晓晶, 史雪鸿, 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64例临床病理分析.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 23(4):267-271.
[9] 孙爱国.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比较. 实用医技杂志, 2015, 22(10):1078.
[10] 黎鑫乐, 李雅, 柴维敏.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其他良性病变.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 24(4):337-343.
[11] 马继斌, 曾理, 张保荣, 等. 特殊类型乳腺恶性病变与常见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的对比分析. 癌症进展, 2017, 15(7):790-793.
[12] 千新来, 崔静, 冶亚平, 等.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分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44(4):713-717.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