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如果长时段观察社会的风气变迁,可以用“清新社会”来形容近年来公共场合教养文化的改观。上个月,我的朋友圈被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刷屏。年会现场除了花车巡游、马云的告别演讲、阿里各事业群小二们全力以赴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年会结束后,6万阿里人离场时都主动收拾起自己身边的手环、福袋、助威棒、矿泉水瓶、牛肉棒……有序离场,并自觉进行了分类投放。甚至因为大家太过自觉,导致会场的保洁人员没活干。因此当天话题“6万人会场无1片垃圾”刷爆热搜,阅读1.7亿,16万人疯狂点赞。据媒体披露,这个习惯源自阿里内部多年前發起的“随手清洁一平方”公益倡议,号召员工主动清理自己身边1平方米范围内的垃圾。
这样闪现在细微处的教养随处可见。一对从工地归来的贵阳夫妇怕沾满泥的鞋弄脏地板,丈夫便脱下鞋进商店买东西,妻子则在门口等待;香港狮子山,一只迷茫的小奶猫误入车流,一名路过的骑手发现后,怕它被车碾轧到,专门折回,在没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成功将它救起;地铁车厢内,一男乘客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在周围乘客颇有意见时,一名身着校服的女孩默默蹲下,把地上的蒜皮都收在手中,带出车厢,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事后女孩说:“爸妈就是这么教我的呀!”
无独有偶,就在上月男篮世界杯上,输了比赛的日本男篮在离开之前,把更衣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白板上用日语留言:谢谢!他们虽然输了比赛,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同样让人动容的教养发生在前天我家小区一个路口。面对停下来让行的车辆,我们小区的一位姥姥要求女孩给停车的司机致谢。于是小女孩很乖地转过身,朝着司机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才扬着手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离开。
作家梁晓声曾用4句话定义文化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想定义到公共文明上一样适用。
文明不能仅靠管,管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可打造心灵世界中一盏社会文明意识的明灯,可身体力行,用行动不动声色地体贴他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中公民素质“欠费”,文明“余额”不足的现象层出不穷。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车辆坠江;同样的原因,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机,造成事故;某明星郑州地表“最强垃圾演唱会”结束后,现场垃圾满地,一片狼藉,环卫工人清扫一夜才整理干净……此类不文明行为的个案,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们见怪不怪,没有人为这一地狼藉感觉愧疚。
但这样真的好吗?一根雪糕棍,一张包装纸,一个塑料袋,一个饮料瓶,真的重的拿不动吗?为什么不能多走几步扔到垃圾箱里?为什么不等找到垃圾箱时才扔掉?为什么不能结束生意后,随手带走自己的垃圾呢?“只留脚印,不留垃圾”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它该是每个人对公共场所的爱护,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观照。
当然,如果说光靠道德管不住,法条与规范应该及时介入,文明是管出来的。哲学家穆勒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如果一些文明老赖抗拒不改,那么自可坚决执行规定,加强执法力度,将他们拉入信用黑名单。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混凝土钢筋建成的城市是空城,入住进城市的人可为其注入灵魂,而由一束束绿色共同组成的社会文明之火可以燎原,它们反向过来也会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朵云,让灵魂变得有趣和高雅,让人和城市相得益彰获得生命力。愿更多有教养的人心向阳光,在这个最酷的现在,也是最好的当下,总被教养带来的美好所回应。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