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研究

2020-09-22 00:58赵铁军刘儒
财经问题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特色时代

赵铁军 刘儒

摘 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脉络经历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快速融入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阶段;阐明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具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清晰的时代性、历史的继承性和明确的针对性等鲜明特征;对比分析了与其演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各个时期国外主要经济体所奉行的经济思想发展情况,凸显了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总结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四个基本经验。本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领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演进脉络

一、引 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对个体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1956年,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在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一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进入了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阶段,形成了以苏联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和西方国家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这两种经济思想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演化出多种政府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的模式,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放眼全球,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中,长期指导经济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的,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顾新中国7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规律,体现了“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理论研究态度,有助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系统梳理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脉络,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逻辑进路;深入分析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发展的特征,对比分析了与其演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各个时期国外主要经济体所奉行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情况,凸显了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总结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理论研究领域。

二、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脉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历程。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阶段: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6年)

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中国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后重建时,美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繁荣阶段。通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美国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力得到空前提升[1]。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积极实施国家电气化和工业化,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期间,苏联经济年均增速为16.1%,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1945—1955年,苏联经济依然保持了年均11.6%的高速增长,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经济强国[2]。另一方面,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消耗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当时“一穷二白”[3]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全新的任务,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自然成为新中国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3]。

按照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新中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于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这一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平改造。在完成土地改革任务的基础上,针对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矛盾,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春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中国完成了农业个体经济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1953年11月至1956年底,通过合作化道路,全国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完成了个体手工业向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转变。至此,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工商业改造全部完成。在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时,得到了苏联方面的热情帮助,双方签订了《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等一系列协定,支持援建了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4]。 苏联在这一时期的援建项目构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核心。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奠定了中国国民经济布局和建设的基础,搭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工业体系,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建设[5]。然而,到1956年左右,“一五”计划期间全面仿效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开始逐渐显现,农、轻、重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2.9%、25.4%,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同时,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对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错误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苏联的反思和中国经济建设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和中国经济建设道路作出新的探索。

(二)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78年)

過渡时期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政策顺利贯彻、国民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一五”计划成功实施,表明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符合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与1952年相比,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28.5%和25.0%[2]。但是,面对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给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问题,反思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中的问题,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民主革命的胜利已经证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决定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方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6]。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做的《论十大关系》报告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济结构方面强调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发展的思想。第二,经济体制方面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和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思想。第三,经济布局方面提出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的思想。第四,分配关系方面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的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对党的八大及随后经济建设的相关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刘少奇、陈云、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党内领导同志都对这一时期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8],对这一时期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2年以来)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党在新时代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问题,就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和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求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基础上抓住“七个坚持”[11]。新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七个坚持”包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七个坚持”既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原则框架,也是其理论特色。

新时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体现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它将新中国7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提炼上升到学科高度,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阐释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经济学原理[12],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以制度建设的形式巩固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凸显了新时代“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时代主题[14]。

三、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鲜明特征

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演进发展的基础和轨迹,体现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最根本的经验。第一,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脉络充分证明,党具有理论创新的能力和品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矛盾。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正确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第二,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发展和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共产党弱化对经济建设的领导直接导致了对经济建设领导的逐渐失控,陷入了难以驾驭的局面[15]。第三,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应当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水平。一是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二是要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有利于党集中统一领导的相关制度,健全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强化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三是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保证党对各种组织的领导,在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两个重大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党的领导。四是要健全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的各项制度,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五是要以制度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六是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14]。

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前提。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成功应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挑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清晰的时代性

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发展的五个阶段对应着党领导经济建设所经历的时代方位,具有清晰的时代性。第一,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经济建设的时代使命,向苏联学习是履行使命的最好策略。第二,1956—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方位。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必须总结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经验,探索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1979—2003年市場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阶段,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党领导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使命。第四,2003—2017年快速融入全球化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成熟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更高层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由于充分把握了历史进程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彰显了“时代精神的精华”[16]。

全面把握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时代性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性是分析判断发展阶段和所处历史方位的前提,也是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治国理政的基本前提。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之后,迈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令今天的中国在近代以来第一次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另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主义日盛,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内部环境也面临着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压力和新常态下的诸多挑战。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党才能观大势、谋大局,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历史的继承性

回顾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脉络的五个阶段与其彰显的时代特点,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始终在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从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指导思想指引下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创新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本质特征。同时,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后,继承和坚持了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等理论,并且坚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黨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至于但不止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将继往开来,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站在新时代回望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的继承性,如何改造、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些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通过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和创新发展,得到了科学的解答,也凸显了新时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在继承发展的前提下所实现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方略的重大创新,反映了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同时,它依然继承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但又强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看出,新时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既继承了其社会主义特性,又更具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开拓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

(四)明确的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17]。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发现、研究、解决不同历史方位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出发,推动领导经济建设理念创新的过程。第一,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从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出发,党确定了学习苏联经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第二,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着眼于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才有了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第三,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阶段,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出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指导思想。第四,进入快速融入全球化阶段后,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出发,党确立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第五,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时代新矛盾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命题,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此可见,发挥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18]。

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的针对性体现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解决时代性发展命题。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历程证明了其理论的体系逻辑与实践的问题逻辑相统一,理论的创新逻辑与时代的发展逻辑相统一。时代在发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变化,倒逼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随之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增加的挑战和风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成功回应了时代课题,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统一,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

当前,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传统发展方式惯性大,宏观杠杆率高;实体经济供需结构性失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区域、城乡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制机制仍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五个方面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度,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四、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发展向好趋势不明显的形势下,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探究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但如郑永年[19]所指出的,“微观的研究无法解决宏观的现象”。从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演进的脉络总结其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重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作用

具有战略思维,重视从长远规划经济发展,善于从战略层面谋划经济发展蓝图,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为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挥战略性作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党能够长期执政,保证了指导思想能够规划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西方国家受到多党轮流执政的制约,一般只能规划3—5年,即使做了较长期限的战略规划,在政党更替后就可能被搁浅。反观中国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规划发挥作用的时间最长可达五六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另一方面,党领导经济建设一贯重视指导思想的战略作用,也具有超凡的战略规划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凡在经济建设的重要关头,党都能够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推动领导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经济思想,都是党在重要历史时期观大势、谋大局,对经济建设思想作出的重大战略性调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战略性作用除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长远的规划之外,还体现在对中国经济发展指导作用的全面性和重要性方面。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指明了解决发展动力转换问题的要求和方法;“协调”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绿色”关注的是发展要面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开放”瞄准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共享”保证了坚持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原则。“七个坚持”中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经济正确发展方向的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全面贯穿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总揽大局、顺势而为;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相机抉择、开准药方的经济工作方法;而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以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破解难题、厚植优势,保证中国经济建设在新时代行稳致远。以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为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但彰显出规划的长远性,更凸显出其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战略特征。

(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脉络证明,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推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指导经济建设实践的前提。在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是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情势,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过渡阶段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就不会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一方面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的反思,制定了以《论十大关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对中国经济发展方位的错误评估,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段时期,也犯了“大跃进”的时代方位性错误,带给社会主义建设惨痛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后,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阶段的历史方位,就会如同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一样,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徘徊,始终无法摆脱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解决了困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理论难题,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定方向、选路径、定方略的基础,是实现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总依据。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加快的形势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保证了中国新时代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既切合实际,也契合经济发展阶段,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经济建设总纲领,赋予了其指导经济建设实践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看清我们的历史方位,看清我们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和远大目标”[20]。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洞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机遇、挑战、趋势,是推动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新中国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唯有社会主义方可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第一,确定了坚持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原则,保障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性,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的原则始终没有动摇过,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没有动摇过,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未发生改变。这既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不会发生变化。第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和制度基础。一是1978年以前近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体现在改革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大批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大量科技和国防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二是为改革储备了人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亿万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了一大批领导经济建设的干部。第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积累的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许多关于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训,为改革开放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国家和民族才能稳定团结。如果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频现萧条景象,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动荡和分裂。改革开放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有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有计划的市场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1]的嬗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向全世界展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是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确立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正是着眼于快速平稳地恢复国民经济,和平稳定地完成了社会主义过渡。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经济建设成就较大的时期,也是社会稳定情况较好的时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也基本维持了社会总体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也是对邓小平这一观点的延续。坚持稳中求进是党的经济工作基调,也体现了党把握形势、把控局势的能力。无论是在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还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经济均保持了总体稳健的快速增长势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更加强调了其在经济工作方法论中的重要作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22]。

新时代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要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加剧、金融风险增大的形势下,准确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妥善应对经济领域潜在风险,以防范化解风险确保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最重要的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平衡好经济增长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确利用货币政策,使经济平稳运行于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做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提高结构性去杠杆效率,提升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行为监管水平,强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第一,应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去杠杆工作,化解风险,保障合理住房需求。第二,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发挥其在保就业和稳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稳妥有序推進“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隐患,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五、结语与启示

新中国70年,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脉络清晰地反映了各个时期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时代性任务和目标,积累了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经济建设要坚决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科学指导思想。其次,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神要义,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完善其理论和话语体系,发挥政治经济学对于经济建设的引领作用。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演进历程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詹知巡,许月丽.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政策调控的国际经验[J].特区经济,2018,(10):100-103.

[2] 张亚斌,任学丽.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反思及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6-150.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1481.

[4] 刘晓,沙布里夫.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J].中共党史资料,2006,(2):4-25.

[5] 唐日梅.谈“156项工程”在中国工业化初创中的地位[J].理论界,2004,(1):39-40.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06.

[7]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56-04-25.

[8] 谢春涛.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J].中直党建,2013,(7):43-44.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373.

[10] 张卓元,胡家勇,万军.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四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22.

[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11-15.

[12] 夏伟东.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N].新华日报,2018-08-28.

[13] 王祖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体系框架[J].上海经济研究,2018,(6):5-15.

[1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22.

[15] 弗拉基米尔·莫,范春荷,宫琪译.改革: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论与政治问题(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7):46-49.

[16] 甄占民.把握时代性创造性系统性的鲜明特质[EB/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11/30/c_1122022066.htm,2017-11-30.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9-342,229.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19]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199.

[20] 木生.正确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内涵[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08.

[21]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12-18.

(责任编辑:刘 艳)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