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拥宗
摘 要:西藏高职院校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西藏高等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西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西藏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西藏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几年,随着西藏高职院校的扩招,西藏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任务。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不同,西藏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面向服务、面向基层的一线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西藏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团队协作、职业素质、创新创业、心理健康等教育。同时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更加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弘扬工匠精神。
二、西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西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不到40%,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多数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大多时间用在学生业务、学生管理、行政事务等工作上,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亟待加强。大部分教师习惯“满堂灌”式教学,不注重实践性、创新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二)学生普遍接受力较低
西藏高职院校的学生90%以上为农牧民子女,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前教育,因此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加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理论课程,以教育性的内容为主,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少数学生课堂纪律散漫。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迫学生遵循既定的教学思路学习,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教育,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较低、课程参与度不足。
(三)未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西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程教育为主,虽然有“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但是并未能很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活动有效结合,对于大众传媒、网络等新媒体载体利用率不高,以传统的授课、讲座、活动等教育形式为主,体系相对固定,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载体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分割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合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融合在各个学科中。但就现实而言,西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多少存在“分割”现象,很多时候“各司其职”、互不融合。究其原因,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耗费不少精力去设计,加之很难从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里挖掘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思政教育难以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推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强化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藏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扩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选择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及责任心强的专业队伍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心培养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除此之外,也应重视学生干部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干部带头积极策划、宣传、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升组织育人实效,发挥党团组织学生思政队伍的职能,亦能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将自我管理与教育内化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应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培养举措,做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各项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交流机制,建设“学习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将培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与能力所需相结合,切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如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是西藏高职院校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西藏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加强思政教育作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学生生源、教育模式等的特殊性,西藏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设备,创新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譬如:案例分析、微电影、参观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不再是教育的“灌输者”,而是结合区情、“生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成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入脑、入心。
(三)发挥载体作用,丰富教育形式
除了用传统的授课、讲座等形式外,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网络等载体开展形式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使学生改变对思政教育枯燥、难懂、无趣的认知,从被动接受教育转为主动配合,切实将载体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做到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四)加强互动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分割的现象,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强专职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以及专业授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制定较为全面的思政教育方案,明确承担不同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使此项工作不再是辅导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专利”,让专业教师亦参与其中,在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塑造。凝聚一批政治强、情怀深的思政教师队伍,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政教育的日常渗透,使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燕芬.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改聚焦,2011,10.
[2]邓卫,黄岩.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