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摘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多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创建资源有效利用型“一点、四线、十支撑”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模式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随着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家庭不稳定因素增加等诸多原因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趋势。很多家庭和未成年人迫切需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社区为依托,有效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对国家、家庭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构建“一点、四线、十支撑”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社区服务的路径。
一、现状、问题与挑战
社区作为未成年人家庭所在地,具备天时、地利等条件,工作容易产生亲和力。目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对于部分地区来说,虽然包含心理健康在内的社区服务工作启动已久,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系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政府职能发挥层面
我国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教育、民政、妇联、卫生等部门和组织,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从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心理成成长,解决未成年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来看,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认识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政策,主管职能部门不明确、无专项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专职岗位和专职人员、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制定政策、提供日常服务及日常生活管理中缺乏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意识;广泛的公众教育不够,目前能为公众提供的心理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等。
(二)社区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层面
社区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严重不足,目前处于一种零散、随意状态,民众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社区工作专门涉及少,且常以活动代替日常工作,随意性大,不具有持续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缺乏、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工作者欠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知识,对问题不敏感,缺乏未成年人视角。从预防到及时发现、应对问题、转介服务等帮助心理成长、家庭支持以及社会心理支持等系统性服务不健全。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宣传不够、工作方式有待改进,公益性服务缺乏。
(三)学校和家庭层面
学校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重视、认识不够,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工作缺乏系统性,也缺乏个性化指导和重点、系统跟踪,很难得到未成年人的信任。家庭大多难以独立承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后治疗多于提前预防。
(四)未成年人自身层面
未成年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咨询指导,又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辨识能力,也缺乏自主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和能力。
(五)挑战
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工作不是一个法律规定,一个部门、一次行动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快速预防、有效应对的系统,需要多部门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服务,预防问题的发生。探索构建符合国情、区域、地方实际需求的未成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成的服务模式迫在眉睫。将服务做到第一线,在社区落地生根,建立社区服务长效机制,将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工作切实融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中,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列为社区日常工作,系统化、专业化、制度化,是一个应当持续思考和重点探索的课题。
二、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
针对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系下,公共的社会服务工作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打通一条龙服务机制,有机整合相关资源,创建一套政府主管部门明确,多部门分工合作,资源有效利用型“一点、四线、十支撑”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社区服务模式,帮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为未成年人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一点”
在社区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服务组织。以社区作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核心基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社区服务的核心是日常的教育引导,问题的预防、把控解决和应急干预体系的建立,对高风险家庭和未成年人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并提供规范、专业的服务。需设立专职未成年人社工岗位:具体负责联系和协调相关单位、搜集信息、联络员培训、社区宣传、未成年人个案追踪等工作。专职未成年人社工招聘有专业背景人员,利用社工专业知识专职指导、帮助未成年人,还能积极协调、沟通信息,促进跨部门合作,起穿针引线、协调沟通、整合力量、追踪个案的作用,将工作深入社区家庭未成年人,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直接、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四线”
围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服务核心基点工作,发挥好外围“四线”作用。第一条线:政府职能线。政府领导、主导,提供组织保障,政策、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体工作机构,对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管理。第二条线:学校线。由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协同社区办好家长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正规的联系制度,定期交流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情况。第三条线:家庭线。家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家长培训班,关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第四条线:心理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线。心理专业人员和专业务机构积极支持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服务、特殊个案的应急服务、公益服务。
(三)“十支撑”
1.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定期联络,及时沟通,合作育人。第一层次,政府未成年人工作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心理服务工作与日常工作的有机融合工作机制。第二层次,建立以未成年人为中心,家庭为基础,学校为平台,社区为依托的跨部门合作体系,联动、合作、互助,为社区未成年人及家庭,特别是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专业指导和综合服务。
2.持续的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建立心理健康成長理念,建立社区、家长、教师等在内的所有未成年人利益相关人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视角、认识,提高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敏感度、认识程度及参与度。
3.构建社区未成年人信息收集网络
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以信息收集、宣传教育、专业服务指导为结点的信息收集和预防网络,畅通信息报告制度,促进社区居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意识的敏感度,探索建立问题未成年人义务报告制度,多方采集未成年人信息,尽可能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干预未成年人心理相关事件,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信息支持环境。
4.建立社区未成年人分类档案
建立未成年人及家庭分类档案,全面掌握社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信息,分类整理,定期更新,实行动态化管理,建立高风险未成年人筛查机制,重点关注、定期走访高危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进行专业化评估、实时监测、评估、疏导、保护和个别指导。
5.引入专家团队协助
专家学者提供技术支持,邀请、聘请心理学专家参与社区心理服务需求调查,策划、管理、技能培训、专业指导、工作评估改进等。在专家指导下开展高危未成年人的干预活动。还要与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转介服务,弥补工作领域的空白。
6.建立应急干预体系
畅通由相关成员部门联合组建的快速反应通道,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把握干预的最佳时间。对有危机或潜在危机的未成年人做到第一时间(一般在事件发生的24—72小时之间)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最大限度缩小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影响范围。
7.工作人员的持续培训提高
加强对各级执行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对领导者的培训,侧重于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急迫性的认识,重点倡导政策制定中增加未成年人保护视角,支持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对社区工作者、联络员及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的培训,侧重个案技能培训,提高实务工作技能。
8.发挥未成年人主体作用
鼓励、支持社区未成年人参与工作,体现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并做培训,提升他们参与的能力和参与的质量。在开展未成年人自主教育的同时,辅之以同伴活动,同伴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之间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
9.志愿者的支持与参与
积极吸纳热心、具有责任感的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参与。同时,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岗、实习岗,通过专业培训,实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检测评估,实现与高危或困境未成年人的一对一辅导。
10.评估与监管
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工作评估与监管措施,将未成年人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工作评估与考核范畴。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建立持续改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系,使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服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芳.美国的儿童保护体系及其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5(6).
[2]黄辛隐,李智聪.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
[3]江光荣,李凤兰.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