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20-09-21 08:51许晓萍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摘 要:邻里交往是大众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居民情感沟通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舒缓情绪,让人们获得归属感。文章以邻里关系和公共空间为切入点,分析现代邻里关系及公共空间艺术,为邻里关系的转变和公共空间艺术的完善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邻里关系;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注:本文系浙江省文化厅2016年度文化科研项目(zw2016043)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8035)研究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8年度课题项目(GZYYB2018117)研究成果。

在社会经济体制迅速变革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无形中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较为缓慢,整体规划大多缺乏系统性,缺乏街区内部邻里交往空间。充分完善公共空间艺术,有利于打造坚实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现代邻里关系新价值的提升。

一、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少系统规划。现阶段,我国大多城区内公共空间普遍匮乏,导致邻里交往空间少之又少,邻里关系愈加寡淡。面临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人们更乐于将有限的资金应用在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上,尤其是物质方面。目前,城区内各街区内部的邻里交往空间普遍自发形成,例如街道口、道路交叉口及街区内部空地等,并且空间过小,不利于进行系统性规划及设计。

二是邻里交往空间受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住宅区内邻里交往空间十分受限制,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不高,利用质量也较为低下,大多数居民都表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共空间。现有的大多交往场所,具备流动性及随机性,不利于打造稳固的邻里关系。此外,住宅区内邻里交往空间质量也不如意,大多邻里交往空间地点设置不够人性化。有的邻里交往多应用边角空间,导致公共交往空间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充足的绿化,无法为邻里交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很多邻里交往空间设施过于简陋,公共交往空间界面单一,不具备超强的吸引力,仅仅依靠绿化用地和空地等,无法真正满足现代邻里的实际交往需求。

三是建设过于简单。一般来讲,公共空间艺术要求邻里交往空间与住宅区生活密切贴合。邻里空间是住宅区居民频繁应用的交往空间,然而现如今的邻里交往空间不能真正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例如,有的居民有京剧爱好、打牌爱好、下棋爱好及跳舞爱好等,这些爱好的实现都需要有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在进行邻里公共空间设计时,很多设计师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利于居民真正展开邻里交往。另外,那些绿化环境、建筑环境等都较好的邻里交往空间,有些严重忽略了居民的休闲空间,过分注重对观赏空间的打造,降低了百姓活动空间的实用性。

二、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公共空间规划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完善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科学划分公共空间的等级秩序。邻里交往空间自带公共属性,建立科学的邻里交往空间,能够进一步强化街区内部邻里交往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空间应用效率。邻里交往空间的良性发展,能为公共空间系统的建设注入力量,进而高效发挥公共空间的整体效能,促使公共空间应用效率稳步上升。

二是人性关怀原则。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科学创造公共空间,需要遵循人性关怀原则。以居民利益及需求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邻里交往空间。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应用闲置场地既满足多数人的住宅区环境需求,又不会对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造成损害。在一个城市改造项目中,居民是居住主体,不应被动接受改造事实,对自己所處的生活环境及邻里公共空间的建设始终拥有发言权。因此,在住宅区公共空间建设中应科学策划公共空间,并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规划具体的邻里交往空间时,一定要实现空间功能多样性,以人性化需求为尺度搭建公共空间尺度,为邻里关系交往带来开放性支持及使用性支持。

三是小规模渐进式原则。邻里交往空间的营造应符合当前城区小规模循环渐进式改革模式,日益增强街区居住、商业及工作等环境质量,从而避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进程滞后及人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促使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区整体改造相互同步,进而助力优良邻里关系的搭建。

三、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公共空间

规划指导要素

一是明确类型及性质。一般来说,邻里公共交往空间的类型和性质,需要根据实际居住地功能、应用者状况和地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例如:在一些旧城区,邻里交往空间里多数为老人和儿童,他们渴望有休闲空间和运动空间;在历史遗迹附近的住宅区,使用者大多都是游客和本地商家,他们更需要通达性的公共空间,便于旅游参观及开发商业服务。对各种住宅区的功能特性及人口构成状况进行分析,才能保障各种人群的邻里交往需求达到满足。

二是科学规划布局及选址。公共空间级别不同,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准也就相差甚远。一般来说,邻里交往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大多以步行活动范围进行衡量。邻里交往公共空间需要拥有可达性,通过加强交通联系及交通规划,提高邻里之间的交往频率,为邻里交往带来便利。完善的人性化邻里交往公共空间,能激发人们社区活动的热情,为人们带来更为舒适的交往氛围。在进行邻里交往公共空间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还应保障每一寸土地都不被浪费。针对儿童群体,邻里公共空间的规划应添加趣味型空间,通过精致的地面铺装以及安全设施,最大程度满足儿童运动和娱乐需求。邻里交往公共空间的设置,需要与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连接,最大程度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以及提供更优良的服务。

四、基于现代邻里关系的公共空间规划要点

一是控制空间尺度。邻里公共空间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直接决定邻里公共空间的功能以及空间气氛。在大多数场合中,人们能接受的最小绝对距离,其实就是个人距离。个人距离要比亲密距离远一些,在公共场合中处于个人距离内,人们通常难以被忽略。社交距离就是在这个范围内可以相互看清对方的面孔,但又不会给人带来亲近感,用正常的音量就能进行交谈。处于社交距离范围中,人们由微笑和点头等打招呼方式开始进行交谈,当他们聊天聊得投机,就会越走越近,最终由社交距离转变成了个人距离。邻里交往距离,实际上就是社交距离和个人距离的融合。此外,邻里活动不稳定,即使处于同一空间,也可能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为此,在设计邻里交往公共空间时,一个交往空间应考虑多种空间距离。

二是明确空间归属。真正的邻里交往空间,应该充分避开道路,为居民提供更合适的交往场地,建立邻里交往安全监视体系,助力邻里之间的交往。围合性公共空间有利于塑造归属感,但由于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其应用人群过于单一。如果空间明确了少数居民的归属权,那么居民就可以自发地对他们自己认为已拥有的空间进行改造,增强空间的舒适性。公共空间规划师应为相关居民提供指导与帮助,并激发其改造的热情,让他们能更用心经营公共空间。

三是丰富空间边界。对于住宅区来说,住宅区的边界是最重要的空间边界,高效规划边界,有利于增加居民的边界偶遇率。相关公共空间规划师需要充分应用阴角空间、支持物、柔性边界等。在住宅边界中,阴角边界最容易获得,只需要令部分住宅的边界稍稍凹进去就可以,阴角空间越多,住宅边界就会越生动。边角上的支持物数量越多,越能够吸引更多人们停留。例如,沿空间边界合理设置座椅,能为弱势居民群体带来方便,便于弱势群体歇息,在歇息过程中能增加与邻里的交往频率。柔性边界存在私密性,但私密性并不强。这种半私密性的空间能满足人们户外休息、户外交谈及户外搭建花篱等舒适环境的需求,进一步为邻里户外交往及户外逗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当代邻里关系也发生了转变。从现代生活模式中的邻里关系入手,观察现代邻里交往空间现状,根据邻里交往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做好空间规划,改善日益冷漠的邻里关系。公共空间规划师应抓好内部公共空间及外部公共空间的建设,引导住户多参与群体活动,为实现和谐的邻里关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玉鹏.鲁中地区传统村落邻里空间的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2]北京工业大学大栅栏课题组,李阿琳.老旧街区邻里关系的空间转向:以大栅栏为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9(1):27-43.

[3]李阿琳.空间中的行动:大栅栏院落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调整[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9(1):44-59.

[4]许晓萍.基于人文理念现代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案例分析[J].艺术科技,2015(9):194.

作者单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温州卷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保持你周围健康氛围的9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