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课堂中的培养

2020-09-21 08:41孙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培养策略

孙佳

摘要:史料实证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核心素养。新课标对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提出要求。目前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比较淡薄,而中考突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故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非常必要。历史课堂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可通过以下路径:选取素材,营造情境,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设计问题,交互思维,强化史料实证意识;类比史料,迁移反馈,达成史料实证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标科学适度地选用史料,运用史料助推学生实证意识的养成,对标中考加强历史题型训练。

关键词:史料实证意识;历史课堂;培养;策略

一、历史课堂开展史料实证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对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提出:“初步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中尝试反思歷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课程目标包含了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要求。

(二)目前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比较淡薄

现行的历史课堂中,一方面,教师往往较多关注知识传授或答案呈现,忽视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遇到史料解析题,往往静不下心来研读分析,习惯直接抄写书本上的结论性语句,而不会依据提供的史料情境来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尚未真正形成史料实证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中考突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深化新一轮课改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指向。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既强调能力立意,更强调素养立意,非常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意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二、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路径

(一)选取素材,营造情境,渗透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的第一步是选取史料素材,即通过营造特定历史情境来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用史料来证实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理想的历史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中 “明治维新”一课为例。

课文开篇道:“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我在上课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引入图文资料印证“史由证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我出示了“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日本对外政策图,让学生根据图示分析:明治维新前日本国内出现了哪些问题?使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幕府统治在政治和外交上的腐朽,并简单拓展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为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大门的“黑船事件”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为阅读卡中岩仓使节团对西方文明“始惊”埋下伏笔——始惊是缘于日本的落后及闭关自守。引入史料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史由证来”的意识和历史学习方法。

2.观看视频让“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阅读卡岩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图文的基础上,我引入《大国崛起》中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告知学生:阅读卡图文、视频都属于文献资料,意在培养学生“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实证态度。

(二)设计问题,交互思维,强化史料实证意识

1.强化史料实证意识的前提——质疑

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里包含了质疑与实证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看似相反,实则相依。

《明治维新》阅读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材料:“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了48人组成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12国考察学习,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在长达20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使节团对西方文明“始惊” “次醉” “终狂”,眼界大开……”我抓住“始惊”这一关键词,将岩仓使节船这艘“希望之船”与黑船事件的“屈辱之船”作为一组史料出示如下:

(1)黑船来自哪里?(国家)/使节船去向哪里?(国家)

(2)黑船为何而来?(目的)/(2)使节船为何而去?(目的)

(3)黑船事件的结果?(影响)/(3)使节船带回了什么?(结果)

我通过一组有可比性的历史情境的设置,并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产生层层疑问;再基于史料解析,图片实证,师生之间思维交互,让学生从源头上理解:岩仓使节团成员对西方文明的惊讶源于日本长期的闭关锁国后与西方文明产生的巨大反差,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日本在经历屈辱后不是沉沦而是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优秀品质。

2.强化史料实证意识的关键——取证

接着,我让学生第二次回到阅读卡,发现岩仓使节团成员到达欧美后,对西方文明由“始惊”发展到了“次醉”。

出示史料后,我并不急于主动给学生分析,而是先让学生齐声朗读,对史料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精读;最后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同伴研读,让学生置身于史料情境中跟随岩仓使节团成员一起感受当时的欧美在各个方面的先进文明成果。

3.强化史料实证意识的成果——推论

在引导学生粗读、精读、伴读《特命全权大使使美欧回览实记》史料后,我让学生根据史料逐一归纳提炼西方的文明成果,并让学生第三次回到阅读卡:“后来,使节团中的主要成员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牢牢控制政府实权,任用大批主张改革的人才,基本形成了推进改革的施政方针,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发展的方向。”学生在研读引入的史料并比对课本阅读卡资料后发现,原来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岩仓使节团成员回到日本,为西方文明“终狂”——狂热博采西方文明之长,把西方文明的成果变成了明治维新中的改革措施。经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明治维新的措施水到渠成。

(三)类比史料,迁移反馈,达成史料实证意识

按照常规,历史课上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后就该结束了。但是我总觉得课到这里意犹未尽。联想起同时期的近代中国也曾向西方学习,但却并未成功。为何?我出示了以下二则史料让学生对中日两国作了对比探究:

材料一: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了48人组成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12国考察学习,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在长达20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使节团对西方文明“始惊”“次醉”“终狂”,眼界大开。后来,使节团中的主要成员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牢牢控制政府实权,任用大批主张改革的人才,基本形成了推进改革的施政方针,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发展的方向。

——八下《历史与社会》P74阅读卡

材料二:在岩仓使节团赴欧美前后,1868年中国派出赴欧美使节团,全权大使竟然是美国人普安臣。被赞誉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嵩焘1879年使英归来后,因赞颂西方政治制度被朝野上下唾骂,只得辞职返乡,他所著的《使西纪程》也因称颂西方文明备受诋毁而至毁版。

——八下《历史与社会》P111

阅读比较两则材料,你认为当时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何不同?这对今天的中国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我让学生根据史料先自己思考感悟,再与老师对话交流,从中日两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中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最终失败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原因。经过中日对比、知识迁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达成。

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对外开放重要讲话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深切感悟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文明的重要性。至此,一堂课在各种史料的层层推进下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三、历史课堂开展史料实证教学的思考

(一)围绕课标科学适度选用史料

新课标对史料实证意识培养提出要求,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和线索,形成相关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

(二)运用史料助推实证意识养成

史料实证意识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各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素材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对标中考加强历史题型训练

历史学科素养命题立意的改革趋向,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因此,加强题型训练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史料梯次设计问题,学生结合设问、解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这不仅能激发史料的最大效度,还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既是历史知识认知特点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赋予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培養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离不开历史教师对每一堂历史课的执着坚守,因为只有建立在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历史教学,才更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为学生创设历史新情境,提供多种历史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使学生不仅收获历史知识,更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蔚.例谈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11).

[2] 龚磊.从“历史探案”谈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读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1).

[3] 雷志伟.浅谈“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2).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