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凤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小学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为此,须探讨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方法,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融合
一、引言
我国许多小学已逐渐开始将国学教育的内容融入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然而,由于国学教育真正走进课堂的历史很短,学校国学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理论性不足的问题,缺乏合理、系统的科学指导。老师们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缺乏系统可靠的操作指导。国学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不那么紧密,往往停留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表层。在众多小学学科中,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何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解决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当前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启蒙性
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国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进而提高文化素养水平。一般情况下,小学的语文课程内容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典诗文,这些读物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教材的编写者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材料,用小学生容易理解和吸收的方式进行讲述,从而传播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应掌握语文教育的启蒙性质,选择适合小学生接受的阅读材料,在通过国学教育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扩大小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国学教育的启蒙。
(二)趣味性
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实施应注重趣味性,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儿歌、童谣、古诗词等,使学生发展想象力,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选择传统的阅读故事和逐句释义的教学方法,并配备与文本主题密切相关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因此,语言的解释通常是生动、清新自然、容易理解的。在小学国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根据其特点选择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是将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三、国学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中国在诗歌教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教育家主张通过诵经来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很明显,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和鉴赏,因为中国传统文学是建立在内在情感与外在文字和声音有机结合之上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抛弃功利性,以清静的心态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传统文学作者的心思,在作品中找到无限的意义。
小学国学教育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发挥兴趣的作用,以兴趣引导小学生喜爱国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致力于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关注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從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满足。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研究教育内容的可视化和趣味性,把晦涩难懂的内容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用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通过故事、谜语和其他游戏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背后的故事,让遥远的古代像一个童话一样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避免以“教条主义”布道。传统国学教育在教学中的精髓是使学习如同生活一样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经验、理解课文内容。在传统国学教育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增强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思考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周围的人、事的微妙影响下掌握知识,培养行为习惯。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之外最好的教学载体。教师应通过课外活动,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使教学与娱乐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鼓舞人心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如“经典阅读”比赛,也可以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清明节、中秋节等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展示和激励中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化的乐趣,更直接地帮助孩子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