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华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素养,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基础项的延伸,观察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事物的联系以及变化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分析能力十分必要。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这一问题,以下介绍一些方法,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观察力;教学方法
小学是心理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对小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观察分析能力也是一种丰富思想、使人获得智慧的技能,所以需要数学教师细心研读教材,优化教学方式,针对学生个性化特征制定多样性教学计划,有的放矢,使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观察,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观察分析能力进行了研究。
一、明确观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一旦出现一些新奇的事情或事物,就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忽略掉观察的任务,更不会有进一步分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让学生在观察时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观察一个对象。比如,在观察前,教师告知学生:这次观察分析的范围和重点都是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么观察?从哪些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善于认识形象性事物的特点,举出实际案例,快速确定观察对象,丰富其对事物的清晰感知。
例如,学生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一堂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课本情景图,这个情景图展示的是校园场景,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很容易被图中学生的各种行为活动所吸引,或被图中其他事物干扰,而忽略掉图中右端的定向标志图。若不排除掉这样的干扰因素,观察就很难进行,分析方向也会是“牛头不对马嘴”。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缩小观察范围,引导学生主动找到观察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找出相关数学信息,然后进行分析。“观察目的”能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长此以往,学生观察分析的效率就会提高,数学观察分析能力也会提升。
二、教授观察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在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利用比较观察法,善于找出异同点。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拿着要学习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同形状的物体,把它们的图片放在一起观察,此时学生只看到了表面,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探讨这些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回答后,问学生:假如把长方体摆在角落或叠放一起,它还是长方体吗?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变,与放置何处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这时教师再拿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不同点就在于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了正方体的概念。
这样有参照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了逐一观察,发现并区分了异同点,可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了解和理解相关知识。因为对比突出,容易发现规律,记忆就会更加深刻,掌握起来就会更快速高效。
三、巧妙设置习题,发展观察能力
数学解题的实质就是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去解答问题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数学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在解题时能迅速发现题目中心和特征,准确找到有效信息,找寻最优解法。
例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10”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挂图,并通过题目引导学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人?(10个)这10个人中,有多少个人是长头發?(5个)有多少个人是短头发?(5个)有多少个男的?(5个)有多少个女的?(5个)有多少个人穿着白色衣服?(3个)有多少人穿着黑色衣服?(7个)有多少人戴着眼镜?(4个)有多少人不戴眼镜?(6个)”这样巧妙地设置情景题目,学生能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会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使学生在做题时充满兴趣,更利于学生理解“10”的概念,并深刻渗透了10的分解与组成,为学习“10”或更多的数字奠定了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有序地观察训练,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地观察,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凭借自身多年经验,结合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情况,设计相关内容,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与分析,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可观察分析的契机与场合,培养持之以恒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养成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获取知识,使数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学生才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