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波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单调乏味,而师生互动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合理运用好师生互动这样的形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案例问题是事物内在规律的概括,它的分析一般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可以用到的问题情境,在平时要注意多积累教学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积极营造互动课堂氛围,从探讨问题入手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例如,在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探究:“一位同学站在离某建筑20 m的地方,当他看向该建筑的最高点时,他视线的仰角是42度,如果他双眼距地面的高度为1.6 m,那么你能求出他面前的建筑有多高吗?”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设该建筑高为h m,然后可以很容易地列出关系式h=20·tan42°+1.6,但是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只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对于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该怎么求呢?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便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即学会使用计算器来求解三角函数值的有关问题。这一问题情境既直观形象,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学过的旧知识入手,提出新奇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一起互动探究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对问题的一步步讨论分析中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二、结合实际生活参与互动
知识源于生活,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积极融洽,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师生间有共同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比如,在进行《轴对称》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然后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提前搜集好的内容展示出来,如一些轴对称的建筑(天安门、天坛、大雁塔、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轴对称标志(大众汽车标志、工商银行标志、红十字会标志等)、日常实物(电脑、眼镜、课桌、黑板、灯笼等),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接触得多的事物,以便于学生能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这时候同学们肯定会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肯定正确的答案,指导错误的答案,并不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互动。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充分的激发,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引入问题探究激发互动
对开放式问题的讨论是促进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环节,在进行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形成宽松自由、学风严谨的课堂氛围,让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起互动交流,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讲解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已知M、N分别是△ABC的边 AC 、AB 上的点,MN与BC不平行,请你给出一个合适的条件,使得△AMN相似于△ABC。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属于条件开放型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得出可以添加的条件有:∠AMN=∠B ;AM∶AB=AN∶AC;∠ANM=∠C等,结合所学知识,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除此之外,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还有很多,如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综合开放型等,这些开放式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循序渐进,一步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师生的互动讨论中,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感知与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积累了解题方法与技巧,增强了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在交流互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课堂互动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师生的双边互动是教学活动双向性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和引入问题探究三個具体措施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采用合理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让数学课堂不再单调乏味,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讨论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观点与创造力,进一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互动时,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互动要适当且高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