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全慧
[摘 要] 边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特殊的地域状况和生源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在新形势下学校应该站在筑牢统一战线的高度,重新审视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为边疆地区的人才培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服务。
[关键词] 边疆高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统战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德宏师专)地处西南边陲,紧挨国境线,少数民族聚集,缅籍留学生人数众多,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差异不同程度存在,致使德宏师专的民族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做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更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在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从统一战线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地域特征和生源特点,不断建立、逐步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体制,进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一、边疆高校做好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做好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举措
加强和改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优质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地区的社会安定。
(二)做好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
民族多元、地处边疆成就了德宏师专“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这既是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硬骨头。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专科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云南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学生看待事物的眼界普遍不开阔,容易在不良思想面前失去判断能力。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学生的宗教与信仰问题也呈现出复杂性和交错性。因此,做好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西南片区民族团结进步和校园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德宏师专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对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1.学校及教师对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统战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和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应该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2.对民族学生的日常动态关注程度不够
近年来,境外势力瞄准高校学生急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心理需求,通过组织免费的学习交流、主题活动等形式吸引学生参加非法活动,在学生中传播不利言论。尤其是少数民族且参加过一定宗教活动的学生,在这些活动面前,毫无心理防范,不仅个人前往甚至还邀约身边的同学大规模前往,这种群体行动不仅存在学生的人身安全隐患,也对意识形态和统战安全工作构成威胁。尤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学生离校人数较多,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的请假审批过程中,若不能按照学生管理规定,详尽了解学生去向,或者对于学生申报的虚假离校信息不进行认真甄别,便会使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的动态监管留下空白,为境外不良势力的渗透留下可乘之机。
(二)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1.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然而,德宏师专对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目前尚无可以遵循的制度规范,涉及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工作依据,若发生管理不当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惩处措施。
2.民族学生群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待增强
边疆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其特殊文化背景、民族宗教意识、成长环境、心理特质等因素,极易将学生个体纠纷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比如,本地少数民族酒文化盛行,极易引发学生间的摩擦。值班老师若不能及时发现矛盾苗头或对应急事件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矛盾升级,产生不良的政治、社会影响。
3.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齐备
德宏师专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了解甚少[1]。加之,班主任大多为专业任课教师,只有上课期间到校,而辅导员又通常身兼数职,日常工作事务繁杂,导致这两支最接近学生的力量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且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和对该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学校每年开展民族及宗教信仰统计后,缺乏对工作持续关注,在日常走访中,也不能将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进行更为细致和周到的关怀和交流,对其思想动态和心理诉求了解并不充分。
三、对加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以统一战线的政治高度对待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认识为行动提供指南,只有将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到统一战线的政治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增加对民族学生的关心和重视,才能在工作中调动学校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开创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局面[2]。
(二)健全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1.健全民族学生管理体制
学校应根据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学校的统一战线工作实施办法,将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开展,根据学校各部门职能分工,对涉及民族学生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生活情况摸排、意见建议收集、社会实践及创业创新等工作进行细化,使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责可究。
2.健全民族学生信息制度
高校应在开学之初便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基础信息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宗教状况、收入来源及水平、成绩、爱好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关心和帮助[3]。
3.完善民族学生群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学校应急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事件的类别,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力争不出事故;即便有突发情况产生,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对症下药地开展维护全局的应对工作。
(三)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高水平管理队伍
1.足额配备辅导员
根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足额配备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建设队伍的主力军。
2.在辅导员与班主任选配中,向民族学生班级倾斜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的班主任与辅导員,应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和更强的育人水平,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以便高质量地开展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定期召开座谈会
召开座谈会及时通报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政策等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征求并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注重管理队伍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学术会议等,使他们知晓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熟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进而不断提升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水平。
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说,当个人汇集成为群体后,个性将为群体特征湮没。当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集结成为一个群体之后,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到部分思想极端的学生的鼓动,进而受到不良势力的影响。对于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面临校内外复杂的群体局势,势必将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地长期开展,促进高校育人水平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文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2):28-30。
[2]陈金婷.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2(11):114-116.
[3]杜瑞平.新形势下山西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