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侠,汪晓兰*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肿瘤患者接受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能够规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但易出现并发症,反而降低整体疗效,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加强对静脉血栓并发症的认识与警惕,加强经验总结寻求最佳的预防护理方式,以改善预后。现报告如下。
将我院收治的118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当作实验对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精神意识障碍与临床资料不全者。随机分组各59例,对照组年龄平均55.3±4.2岁;男31例,女28例。研究组平均年龄56.5±4.6岁;男30例,女29例。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根据静脉血栓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1.2.1 置管前干预
采取合理的小组宣教与个人指导等健康教育方式,做好操作解释与解疑答惑工作,稳定病人情绪,纠正错误治疗观念与态度。加强患者相关评估工作,确保置管干预成效。
1.2.2 置管中护理
由丰富PICC置管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置管操作,减少反复穿刺引起的皮内损伤。先用肝素钠稀释液浸泡PICC导管,确保抗凝血成效。穿刺时注意导管的尖端,应当在上腔静脉下1/3处。
1.2.4 置管后护理
加强导管维护与病情观察,发现静脉血栓等不良情况及时处理。鼓励患者主诉不适,包括自觉酸胀与疼痛等不适,护士应当定时检查置管侧肢体臂围,控制静脉血栓发生。
1.2.5 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贯穿治疗全程,告知负面情绪对疾病发展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自我调节心理,包括心理暗示、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等方法,稳定心理状态。多做病人家属思想工作,使其给予更多家庭力量支持。叮嘱患者穿棉质与宽松衣物,避免过度动作与置管侧肢体过度用力,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刺激。加强肢体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松拳与握拳等运动。
记录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了解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向病人发放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患者从沟通艺术、护理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满意度打分,>80分为非常满意,80~60分满意,<60分为不满意;;了解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用SPSS 22.0软件,计量数据行佚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针对静脉血栓独立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统计学差异用P<0.05反映。
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8%(3/59),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95%(10/5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4.236,P=0.005)。
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原因、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流速度迟缓是静脉血栓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多因素分析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92%(56/5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9.49%(41/5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3.034,P=0.000)。
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如下;(1)疾病:肿瘤患者血液中的纤维原蛋白含量增大,血小板数量激增,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极易出现静脉血栓症状。(2)血管内膜损伤:皮内细胞出现损伤后,会促使胶原分泌与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外源凝血过程随之启动。尤其是反复穿刺或导管置入引起的内膜损伤,损伤程度随着置管时间延长而增强,静脉血栓几率随之提高。(3)静脉血流速度迟缓:白细胞凝聚且血小板沉积,大量形成血栓块,降低血流速度,与停驻的血液成分共同形成血栓。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系统培训教育,要求其明确掌握无菌操作流程与PICC置管实践操作知识,降低置管后的感染率。定期对置管部位行彩超检查,及时处理静脉血栓。观察置管区域变化,出现肿胀等及时处理。减少对血管内膜刺激,做好操作解释等工作,获得患者的配合。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临床护理干预中,协助患者展开锻炼,确保日常护理质量。加强护理经验总结与分析,对静脉血栓独立危险因素加强控制,消除药物与细菌感染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降低血栓风险[1-2]。
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与疾病原因、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流速度迟缓有关,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静脉血栓率;对此,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