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权,邓丽霞,郑文华,梁鲁波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 510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00/10万,与欧美国家相似,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1]。患者因为存在姿势平衡障碍,跌倒风险增加,且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颅底七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陈枫等[2]总结并提出的,由位于颅底的哑门、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七穴组成[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颅底七穴”联合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raining, SET)治疗帕金森病,发现其能较好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收集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按照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直至研究结束,治疗组1例脱落,对照组2例脱落,共有47例纳入统计。治疗组中男 14例,女 10例;年龄最小 41岁,最大77岁,平均(61±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平均(6.10±4.43)年;多巴丝肼用量(482.42±15.13)mg/d。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4岁,平均(62±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8年,平均(5.93±4.83)年;多巴丝肼用量(490.43±19.54)mg/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多巴丝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考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专委会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1]。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45~78岁。③采用改良韦伯斯特Webster评分,根据每一症状分级对患者10大症状进行评分,选取25分以下的轻中度患者纳入研究(因 25分以上为残疾,基本丧失研究价值)[4]。④3个月内除服用多巴丝肼外,无其他相关治疗史者。⑤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正在参与其他课题研究的患者。②因创伤、脑血管病、化学药物及其他病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患者。④精神病患者。⑤有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①评估过程中因配合不佳,导致结果可能失真的患者。②因任何原因未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
采用“针刺-悬吊训练-基础西药”三联疗法进行治疗。
2.1.1 针刺
取哑门、天柱(双)、风池(双)、完骨(双)。使用华佗牌针灸针(0.30 mm×50 mm)进行针刺。采用快速进针法,哑门穴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进针1.2寸;天柱穴垂直进针1寸;风池穴进针1.2寸,针尖向对侧眼睛;完骨穴进针 1寸,针尖向鼻尖。均采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 120次/min的速度捻转 2 min后,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2.1.2 悬吊训练(SET)
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进行悬吊下的闭链运动训练,所有动作均按Repetition程序操作。仰卧位进行仰卧拱桥动作训练。患者仰卧,双手抱胸,单腿置于悬吊带上,悬吊带置于腘窝离床30 cm,在骨盆处予宽带弹性绳减重。嘱患者另一腿抬至与悬吊侧水平,将腰部抬起,无痛前提下按照重复动作训练程序操作。俯卧位进行俯卧搭桥动作训练。患者俯卧,单腿置于悬吊带上,悬吊带置于膝关节上方离床40 cm,在腹部予宽带弹性绳减重。嘱患者另一腿抬至与悬吊侧水平,将腰部抬起,无痛前提下按照重复动作训练程序操作。侧卧位分别进行侧卧展髋和侧卧收髋动作训练。侧卧展髋,患者侧卧,患侧在下,腰部予宽带弹性绳减重,支点在膝关节附近,离床面30 cm,健侧肢以弹性绳减重,健侧肢的弹性绳挂在患者背侧悬吊绳上。保持躯干与下肢呈中立位。患者将健肢抬离患肢,然后患肢下压,支点将躯干抬起。侧卧收髋,患者侧卧,患肢在上,支点在膝关节附近,腰部可予宽带弹性绳减重,保持躯干与下肢呈中立位。患者上方肢体下压,将躯干及下方肢体抬高,在无痛前提下按照重复动作训练程序操作。每个训练动作3次为1组。每天选用2个动作,每个动作做1组,4个动作隔日交替进行训练。每日治疗1次,连续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2.1.3 西药
予口服多巴丝肼片(商品名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30198,每片含左旋多巴200 mg与苄丝肼50 mg),继续入组前的用量,治疗过程中服用剂量根据病情轻重增减。
采用“悬吊训练-基础西药”进行治疗。具体同治疗组。
运用美国 NeuroCom平衡系统对患者进行稳定极限试验(Limits of Stability Test, LOS),包含反应时间(RT)、运动速度(MVL)、端点行程(EPE)、最大偏移(MXE)、方向控制(DCL)5个指标。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 LOS(RT、MVL、EPE、MXE、DC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LOS指标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RT、MVL、EPE、MXE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OS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OS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RT(s) MVL(°/s) EPE(%) MXE(%) DCL(%)治疗组 24 治疗前 1.03±0.23 2.42±1.56 50.88±17.20 60.62±18.52 62.50±15.61治疗后 0.55±0.261)2) 3.48±0.941)2) 68.29±6.771)2) 83.17±6.481)2) 82.00±5.441)对照组 23 治疗前 1.09±0.22 2.31±1.14 50.43±14.22 62.52±15.27 66.00±11.34治疗后 0.88±0.081) 2.63±0.981) 57.17±11.361) 68.78±12.001) 79.70±6.021)
帕金森病属中医学“趺蹶”“颤证”“振掉”“颤振”等范畴[5-7]。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在本虚基础上形成风火痰瘀[8-10]。本病临床主要特征为震颤,阳邪主动。病因有二,一为阴虚,阴虚不能制阳;二为邪盛,风火痰瘀之邪皆可动阳[11-13]。治阳邪从阳经入手,故所选经脉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14]。哑门属督脉,交阳维脉,统督一身之阳,维系阳气之运行;风池、完骨属胆经,均可熄风平肝阳,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穴。天柱属足太阳经,系阳中之阳,其穴在风池穴、哑门穴之间,可以辅助加强两穴的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风池、完骨、天柱、哑门诸穴均位于颅底,顺次相依,半环形分布,治疗帕金森病可直达病所[15]。
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对患者平衡功能非常重要。悬吊训练对此具有改善作用,它强调在不稳定的平面上进行运动,以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最佳诱发效果[16]。在前馈机制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感知身体的稳定性及各种节段运动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在躯干或四肢突然移动的情况下,身体会以“前馈”的机制尽量稳定脊柱。局部稳定肌接到传出信号并在整体运动肌兴奋之前收缩。帕金森病患者活动延迟,前馈功能下降。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迫使身体不断调整不稳定的状态,从而不断募集不同的运动单位,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17-20]。在不稳定的地面上进行闭链运动,要求患者精力高度集中,使中枢神经控制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诱发效果[21]。
运动控制的三要素包括反应时间(运动速度)、重心控制范围和方向控制。RT、MVL反映反应时间(运动速度)的情况,EPE、MXE反映重心控制范围的情况,DCL反映方向控制的情况。本研究发现,针刺“颅底七穴”联合 SET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且 3个方面同时改善;与单纯运用SET相比,具有一定叠加效应,尤其在改善运动的速度和重心控制范围方面更为显著,在运动方向控制方面则未见明显优势。
针刺“颅底七穴”联合悬吊训练(SET)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与单纯运用SET相比,具有一定叠加效应,尤其在改善运动的速度和重心控制范围方面更为显著,在运动方向控制方面则未见明显优势。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样本量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试验;由于临床工作的复杂性,本次分组较简单,未设置单纯针刺组,缺少对单纯针刺效果的观察,在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