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儿童再发性腹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特点为病因隐匿、体征模糊及症状突出的腹部综合征,多以镇静剂和解痉剂对症治疗,复发率较高,临床疗效不佳。有研究显示[1],儿童再发性腹痛发病原因较多,既往多认为与肠胃功能紊乱及不健康饮食等有关。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内含有大量的尿激酶,可直接参与上消化道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源之一[3]。研究证实[4],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生与发展和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提升临床治疗儿童再发性腹痛提供借鉴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再发性腹痛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且腹痛发作次数>3次;无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者;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歇性发作;疼痛部位无固定区域;意识清晰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和读写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各项问卷调查者;均为自愿参与该研究者。排除标准:检查前6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者;不能进行胃镜检查者;意识模糊且神志不清者;不具备正常的交流认知能力;消化道出血者;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者。98例患者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10~14岁,平均(12.43±1.2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2.67±3.86)个月;其中食欲差36例,恶性呕吐42例,反酸2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天数、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频率、疼痛类型、血清标本及胃镜检查等信息。
1.2.2 血清Hp-IgG抗体检测方法[5](1)将待检血样进行1∶200稀释。(2)设置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各两个,分别加入100 μl的阴性和阳性对照,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对照孔,加入100 μl稀释后的待测样本。(3)将样本放置于37 ℃温箱进行培育30~40 min。(4)将稀释的洗液注满个孔,静置30 s后甩净,反复进行3次。(5)将阴性和阳性对照孔加入100 μl的酶标记物,空白对照孔不添加液体。(6)放置于37 ℃温箱培育30~40 min后,进行洗涤反复3次。(7)每孔加入50 μl的底物缓冲液后,再加入100 μl底物液,摇匀震荡后放置于37 ℃温箱进行培育30~40 min。(8)每孔加入50 μl的H2SO4终止液,震荡混匀后,进行490 nm波长处测量OD值。
1.2.3 血清Hp-CagA抗体检测方法[6](1)将待检血样进行1∶200稀释。(2)将浓缩洗涤液稀释10倍后配成洗液。(3)将所需用量的反应微孔条分别加入100 ul待测血样。(4)每孔加入100 ul缓冲液,震荡混匀后放置于37 ℃温箱进行培育30~40 min。(5)甩干净孔中液体后,用洗液反复冲洗和甩净3次。(6)每孔加入酶结合物100 ul,混均后放置于37 ℃温箱进行培育30~40 min。(7)每孔加入50 ul的H2SO4终止液,震荡混后,在波长490 nm处测量OD值。
1.2.4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7]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指导患者服用80~100 ml凉白开水送服1粒尿素13C后30 min进行呼气,将收集的0~30 min时间段的呼气样本进行CO2检测,检测值(DOB)=δ‰(30 min)-δ‰(0 min),当DOB值≥(4.0±0.4)则判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率 98例患者中33例Hp-IgG抗体阳性,Hp-IgG抗体阳性率为33.67%;其中男56例,Hp-IgG抗体阳性18例,阳性率为32.14%;女42例,Hp-IgG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35.77%;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Hp-IgG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14岁阳性率高于10岁阳性率,见表1。
表1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率(n=98)
2.2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患儿血清Hp-CagA抗体阳性率 98例患儿中26例患儿血清Hp-Cag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26.53%,其中男18例,血清Hp-CagA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77.78%;女性15例,血清Hp-CagA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为80.00%,见表2。
表2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患儿血清Hp-CagA抗体阳性率
2.3 儿童再发性腹痛13C尿素呼气阳性检出率 98例患儿中阳性检出例数为34例,阳性检出率为35.69%,其中10岁阳性例数为3例,阳性率为23.08%,14岁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检出率为46.15,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13C尿素呼气阳性检出率越高,见表3。
表3 儿童再发性腹痛13C尿素呼气阳性检出率(n=98)
2.4 胃镜检查结果与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率情况 对9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镜下异常改变的Hp-IgG抗体阳性例数为33例,阳性率为52.38%;慢性浅表性胃窦炎Hp-IgG抗体阳性18例,阴性8例,见表4。
表4 胃镜检查结果与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G抗体阳性率的关系(n=98)
再发性腹痛是由多种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原因所致的慢性腹痛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涉及广泛,且具有长期持续和反复发作的特点[8]。儿童再发性腹痛是一种功能失调性疾病,多因肠壁缺血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肠壁肌肉痉挛引发疼痛,并无器质性病变[9]。研究表明[10],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主要病因源与内脏感觉高敏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胃肠动力功能失调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目前针对儿童再发性腹痛并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多采取解痉剂、促进胃动力药物及调节神经功能药物等保守治疗,但总体疗效不佳且治疗依从性较差。
研究证实[11],消化道疾病是引发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患儿腹部疼痛不适,可演变为慢性感染。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感染后难以根除,是胃癌致病的首要因素[12]。本研究采用ELISA检测发现有33例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3.67%,其中14岁年龄段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10岁年龄段患儿感染率。此结果表明,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3]。分析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小的患儿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概率越小,其活动范围窄,接触感染机会较少,饮食和生活多受到保护[14]。为此应加强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升家属及患儿对相关知识认知和预防能力,倡导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减少外出就餐次数,降低感染接触频次,定期来院复查和健康指导。
幽门螺杆菌的典型形态为C型、S型或海鸥状弯曲,其致病机制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等导致的胃酸分泌异常[15]。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这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菌株不同有关,其中CagA是具有高致病因子的常见感染菌株。CagA蛋白是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主要细胞毒素,可诱导急性炎性细胞活化聚集,促进溃疡发生和发展,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16]。有研究证实[17],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菌株可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26例患儿血清Hp-Cag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26.53%。分析原因可能是CagA抗体和腺体面积减少,使作用于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影响离子转运,影响胃黏膜生长机制调节,引起细胞修复功能抑制,导致细胞空泡样变性,在上皮细胞中形成空泡[18]。此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异性增生及肠化生等癌前期病变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经胃镜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等手段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因病原学进行诊断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例数为34例,阳性检出率为34.69%,其中10岁阳性例数为3例,阳性率为23.08%,14岁阳性例数为12例,阳性检出率为46.15%;镜下异常改变的Hp-IgG抗体阳性例数为33例,阳性率为52.38%;此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所致,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刺激后产生IL-8,形成了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同时伴随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而在炎症反应中,幽门螺杆菌具有超氧化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使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组织造成损伤[19]。因此,临床应重视和关注幽门螺杆菌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关系,加强健康教育,切断传播途径和感染源,提倡分餐制,讲究卫生保护易感人群,实施标准化护理措施,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20]。
综上所述,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为此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健康饮食和生活作息,对提高儿童再发性腹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