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贤勇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1500)
结球甘蓝(BrassicaoleraceaL. var.capitataL.)是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为甘蓝(BrassicaoleraceaL.)的变种,具有营养丰富、耐寒、抗病、产量高、品质好、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1],在蔬菜的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可达5 000 kg/667 m2,收入最高可达1.2万元,对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作用[2]。
目前生产上大多使用杂交甘蓝种子,主要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来进行杂交制种。由于花期、主次分支多、成熟度、收获时间、运输储藏等问题,易产生“假杂种”、种子发芽率不高、田间出苗整齐度差、成苗率低等情况。对新收获种子的精选非常重要,本试验以公司经营的3个甘蓝品种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的精选程度对甘蓝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试验材料为绿宝珠、苏甘35和欣旺,3个品种的种子均为2019年新生产种子,初选去除杂质和直径<0.9 mm种子后,用标准烘干法测得水分分别为6.8%,6.8%,6.5%。
每个品种称取500 g,充分混匀后,用分样器分为均等5份。一份留做原始样,作为对照ck,其余4份用FJ-1种子风选净度仪进行分选,根据风力大小,调整风选强度,损耗率(X)控制在样品重量的0 千粒重和发芽率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 3543.1—3543.7—1995)进行。发芽试验设4个重复,置床后放入GA-250智能光照培养箱(25 ℃,12 h光照),严格控制湿度。于第5天统计发芽势,第10天统计发芽率,并详细记载正常苗、异常苗、无萌动种子数目。 3个品种经过不同程度风选,从种子色泽,干瘪程度,直径大小上观察,一级明显好于其他4个等级。一级种子圆润饱满,色泽褐红,直径普遍在1.5~2.0 mm之间,选后废料种子色泽青黄,直径大多小于1.0 mm,干瘪异形。由图1可见随着风选程度的增强,甘蓝种子千粒重逐步增加,绿宝珠、苏甘35和欣旺种子千粒重一级种分别对照五级种增加了0.073 g,0.024 g,0.038 g。 种子发芽势是测试种子的发芽速度和整齐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种子新旧和活力,发芽率则指规定天数内最终的发芽比例,生产上农民常常依此来计算用种量。 从图2和图3可知,3个品种从五级种到一级种,发芽势和发芽率明显上升,变化最大的苏甘35,发芽势从58%递增到74%,发芽率从65%递增到79%,差异极显著;绿宝珠和欣旺发芽势和发芽率也呈递增趋势。 3个品种的甘蓝种子发芽中不能正常成苗的类型主要有:无根异常苗、腐烂种子和无萌动种子3种,从外观上观察,种皮颜色浅,干瘪,个别发生霉变感染。 无根异常苗是由种子内部因素引起的生理紊乱,生理障碍,子叶比根先长出,一旦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成分耗尽,就停滞生长,异常苗占不能够正常成苗种子比率较大,为37%~55%(图4);种子腐烂说明种子的胚已经受伤或无发芽能力;无萌动种子类型说明种子存在休眠或也已丧失发芽能力。 近年来,国家采用各种措施来增强民族种业核心竞争力,坚决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对农作物种子质量越来越重视,不仅抽查种子自身内在遗传质量,还检查标签、标注、使用说明等规范信息,不断提高种子的商品性。 甘蓝种子千粒重低,价值较高,千粒重是是体现农作物种子大小与饱满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来说,同一品种,千粒重越大,说明种子内含营养物越多,成熟度较好,种子活力越强,越有利于较长时间贮藏。结球甘蓝杂交种子的发芽率国家标准由1999版本的70%提高到2010版本的80%,客观说明了甘蓝杂交种子制种难,尤其是发芽率难以保证的事实。本试验的3个甘蓝品种通过风选,最终都能保证发芽率达到国家标准,但3个品种间的损耗程度不一致,现实中,我们既要考虑种子质量达标,也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种子的损耗,提高种子的获选率。 种胚是种子中唯一有生命的部分,甘蓝种子皮薄易碎,水分要求低,在收获、运输、加工等过程中,极易受到机械和人为外力的作用而损伤种胚,甚至脱皮破碎,这也是造成甘蓝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之一。在种子收获、加工一系列过程中,柔性接触显得尤为重要,在机械上增加柔性填料或垫片,工人在上货下货的过程中,轻抬轻放,严禁暴力甩扔。 为了尽量确保和提高结球甘蓝种子的发芽率,建议以下措施: 1) 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延缓收获日期,尽可能让分支上的种子充分成熟,增强异常苗的活力,增加异常苗发育成正常苗的概率,徐洪志等[3]研究表明,甘蓝终花期以后第20~25天,3个甘蓝品种的种子发芽率达到最大值; 2) 甘蓝种子脂肪含量较高,种子收获后避免在水泥地面暴晒,高温条件下甘蓝种子发芽率将明显降低; 3) 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大对机械投入,加强对工人培训,应该“柔和”对待种子; 4) 种子过夏贮藏时,尽可能做到低温、干燥,抑制呼吸作用,延长种子寿命。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风选程度下千粒重的差异
2.2 不同精选程度下发芽率的差异
2.3 发芽中异常苗的分析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