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课堂 凸显主体性地位
——道德与法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

2020-09-18 01:40李秀梅甘肃金昌市第三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25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治教学内容

李秀梅 (甘肃金昌市第三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由此而弱化,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成为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对于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课堂、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价值,都十分重要。为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需要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生活化课堂,以探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一、扮演与体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协调人际关系,深入体验课堂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除了通过自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外,扮演角色、体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按照教学内容,让学生置身情境感受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体现课堂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教育价值。例如,针对个别学生我行我素的行为,要想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要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让喜欢特立独行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在角色扮演中体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像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同窗之谊”一课,就很合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教育学生。在上课前,教师选择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的故事,布置了教学情境:早自习上,坐在教室里面的同学要开窗户,靠窗边的同学不让开窗,引发两人之间的斗嘴。一个说这么多同学,不呼吸新鲜空气怎么成;另一个说早晨天气凉,自己一身汗,怕感冒。但考虑到班内同学多,都需要呼吸新鲜空气,靠窗坐的同学还是打开了窗户。第二天,这位同学未来学校,接下来几天都没来上课,一打听,才知道是生病请假了。坐在教室里面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便买了感冒药去看望靠窗的同学……

设计好了这一情景,教师让平常我行我素、很少为别人着想的同学在课堂上根据情景小剧本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两位学生入情入境,把整个情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尤其是知道了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麻烦的结果时,平常不太顾及别人感受的学生在剧中是幡然醒悟。两人重归于好的“大团圆”结局,让所有学生都懂得彼此间互相谅解的重要。

围绕一件小事设计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不仅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且能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在这一设计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入脑入心地体验了人际交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但一定要学会在集体中为他人着想,不可无所改变、一意孤行,这样才能建立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位受欢迎的人。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示例,教师还可以从学习、体育、娱乐等其他方面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演绎故事,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感悟和理解。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握教学内容,从故事中挖掘出深刻道理或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中展示自我,自由发挥,聚焦学习重点,在体验和体悟中升华思维,矫正行为,彰显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讨论与理解:在实例讨论中升华价值认识,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重点

无论何种学科,教学目标都是比较抽象的,但达到目标的过程是具体的。为此,通过提取生活实例,把课堂教学具体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给思想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交往礼仪”一课中,“了解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教学目标之一,表述比较抽象。为此,教师就要设计、选择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教学中,可以选择生活实例讨论法,即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做法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容。教师让学生围绕“古今之礼的变化”,通过春节中的见面礼仪展开讨论,结合古代春节中晚辈要给长辈在拜年时行跪拜礼的习俗,由此延伸开来,让学生列举古代官场、夫妻、朋友、师生交往中的礼仪表现形式。像古代官场中的座次、古人举止,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夫唱妇随,朋友之间的觥筹交错、折柳惜别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讨论,不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人或今人生活中的细节,而且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尤其是经过讨论,学生还能深刻理解从古到今礼仪的简化变迁的趋势,把越来越尊重人性、不断演进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规律揭示出来。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信息的获得渠道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无论是历史故事、身边经历还是社会热点,教师都可以把这些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不断升华学生的价值认识,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和能力的掌握者。

三、实践与获得: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多元情感,获得情感、态度教育效果

无论是何种学科,课堂授课方式都有时空局限性。思想与法治学科也是,教师不能把教学局限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向生活学习。向生活学习,就是要从过去的生活中找经验,从当下的生活中学知识,从未来的生活中明理念。而找经验、学知识、明理念,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认真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的时空局限性,通过走向社会生活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实践活动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规则守护校园”这一内容时,笔者结合学校实际,从遵守学校校园规章制度的教育目的出发,组织学生在课外时间分组观察住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状况。学生们就发现,在宿舍里,有的同学吃完香蕉就随手将皮扔到地上;在食堂中,有的同学吃完饭后不把凳子归位,还有的同学在洗碗处不在规定地方倒放吃剩的饭菜;在操场中,有的同学打打闹闹,甚至拿着粉笔在水泥地上涂鸦……观察到这些情形之后,组内同学上前与这些同学攀谈,礼貌而很有分寸的指出这些同学行为上的不妥,让他们意识到要规范自身行为、遵守校园规定、让规则守护校园的道理。如此一来,随便扔香蕉皮的同学捡起了香蕉皮把它放进了垃圾桶;随便倒饭菜的同学表示以后把吃剩的饭菜倒进规定的桶中;打打闹闹的同学意识到了自身的安全和对校园秩序的遵守道理;随意涂鸦的同学也明白了保护美好校园环境的职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其他人的不当行为教育了观察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体验到了校园不当行为的危害,双方都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更加懂得了从自身做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别的同学宣传校园规则,让他们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呵护自己学习、生活的校园。所以,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或课堂上,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抽象或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拓展学习空间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细致观察、多方了解、深入理解,那么,学生对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并在感触、感悟后,把自己的认识主动化作实际行动,从而达到丰富多元化情感、态度教育的目标,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按照生活教育理念,教师要把生活化教育贯穿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之中,让原本抽象而枯燥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通过角色扮演、实例讨论、社会实践,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教学内容、升华价值观念、丰富多元情感,打造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道德与法治课堂就会实现生活化,才会具有创新性。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法治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角色扮演游戏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角色扮演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